第五十五章 劍指金熊與美利堅之旅
每年好萊塢都有帶著金熊、金獅、金棕櫚的導演闖進來,其中能闖出名堂站穩腳跟的少之又少。
為什麼?因為拍文藝片的導演,很難提升演員的商業價值。《心迷宮》就算拿了柏林金熊,海外票房都未必有《荒島魅影》高,換作純粹的藝術片,那就更不用說了。
強尼的友善,凱文的看重,梅根的倒貼,都是基於左賓《荒島魅影》的成功。好萊塢的成功是什麼?就是電影能不能賺錢,再就是能不能美利堅的獎。
在美利堅的圈子裡,奧斯卡和金球獎獨兩檔,本國三大電影節比世界三大電影節高半個檔。聖丹斯電影節的獎盃比柏林電影節的熊受歡迎,聽上去有點扯,但歷年的數據就擺在那裡。
國際三大電影節裡拿大獎的片子裡,叫好又叫座的極少,叫好不叫座的才是常態。
對好萊塢的大明星們而言,商業價值才是最重要的,不論是電影還是個人。
除了那些想拿獎想刷名聲的,一般情況下大明星們寧可去拍高票房的爛片,也不會去拍沒什麼錢賺的衝獎電影。
左賓不贊同好萊塢的這套價值觀,但也不會拒絕賺美金的機會。
左賓打算做《囧途》系列,但考慮到“囧”很難“信達雅”的譯出來,於是就改為了《旅途》。
《美利堅之旅》不是《人在旅途》的美版,而是左賓從《戀愛假期》得來的靈感,一部兩對男女主的公路片。
公路片是一種將故事主題或背景設定在公路上的電影類型。
電影的主角往往是為了某些原因而展開一段公路旅行,並在公路旅行的情節中,完成生命體驗,思想變化,性格塑造,產生一系列的戲劇衝突。
原版的《人在囧途》就是標準的公路片。
而左賓選擇拍公路片的理由也簡單,受眾廣、好賺錢、能拿獎。
美利堅算是公路片的發源地,所以公路片在好萊塢一直都很有市場。
公路片也算是小成本電影,以小博大還是血本無歸,就看拍的好不好了。
十年前的《末路狂花》和十年後的《綠皮書》都是公路片,也都是拿獎大戶,後者更是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