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章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周瑞家的隱射誰
上回說到王成的王家隱射窮困潦倒的軍戶,劉家隱射明末農民,流民,這兩人組成了明末的流寇。
他們因為沒有糧食,又沒有做官的親戚,收稅的朋友,無路可走,便揭竿而起,劉姥姥帶著板兒進入了榮國府的視野。
接上回看原文:
次日天未明,劉姥姥便起來梳洗了,又將板兒教訓了幾句。那板兒才五六歲的孩子,一無所知,聽見劉姥姥帶他進城逛去,【甲戌雙行夾批:音光,去聲。遊也。出《諧聲字箋》。】便喜的無不應承。
(此時板兒才五六歲,就是說流寇才開始造反5年左右。脂批中提到的諧聲字箋,刊於康熙十六年,就是1677年,提示讀者書中的諧音梗。此書是一部字典,只在康熙年間比較有影響,因為後來有了康熙字典,所以就漸漸被棄用了。所以很可能脂硯齋批書的年代,是在康熙年間。)
再看原文:
於是劉姥姥帶他進城,找至寧榮街。【甲戌雙行夾批:街名。本地風光,妙!】來至榮府大門石獅子前,
(注意此處,前文說了,千里之外,這一下就到了,作者用意全在金陵十二釵的這個金陵二字上,金陵極大,但是作者寫起來卻極小,後文再詳解。)
只見簇轎馬,劉姥姥便不敢過去,且撣了撣衣服,又教了板兒幾句話,然後蹭【甲戌側批:“蹭”字神理。】到角門前。只見幾個挺胸疊肚指手畫腳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說東談西呢。【甲戌雙行夾批:不知如何想來,又為侯門三等豪奴寫照。】
劉姥姥只得蹭上來問:“太爺們納福。”
眾人打量了他一會,便問“那裡來的?”劉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爺的,煩那位太爺替我請他老出來。”
那些人聽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說道:“你遠遠的在那牆角下等著,一會子他們家有人就出來的。”
這一段為何會有人不報信?真實的歷史上,當流民初亂之時,三陝西的地方官員和衛所,唯恐這把火燒到自己身上,耽心朝廷追查責任,會受到嚴厲制裁。
同時又幻想來年夏收之後,為飢寒所迫的饑民將會自動解散回鄉,於是,他們便洋裝不見,禁止各府縣上報“變亂”的消息。
崇禎初年任陝西巡撫的胡廷宴,每逢州縣以“盜賊”事上報,就不問情由地把來人打一頓板子,說道:“此飢氓也,掠至明春後自定耳。”
這就是解決不了問題,就把上報問題的人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