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章 關於明朝亡於流寇
然而此路不通,皇帝在崇禎十年四月二十七日召對大臣時說道:“去歲諭令勳威之家捐助,至今抗拒,全無急公體國之心。
就是省直鄉紳也不捐助。及至賊來,都為他所有了,怎麼這等愚?”
他說:“賊定要大剿,定要用大兵,只是錢糧若不出於民間,就該發帑藏了。目今帑藏空虛。因糧與加派無異,前查約數若干限二日內奏奪,如何不見奏來?”
崇禎沒錢,皇帝叫窮,勳戚和鄉紳也抗拒不捐,增加的兵餉就只有全部壓到貧苦農民和軍戶身上了。楊嗣昌的建議,這二百八十萬兩銀子的主要來源是按田畝加派。
在這以前加派的方法是根據盧象升的建議,凡繳納地畝糧稅在五兩以上的加徵若干。這種方法稱之為因糧,其特點是由納稅糧多的地主承擔加派。
盧象升的建議多少考慮到了當時的實際狀況。他明白,農民們之所以紛紛起義是因為無以為生,再要從他們身上榨取更多的銀錢,勢必驅使更多的人參加起義。
楊嗣昌作為官僚地主的代言人,堅決反對這種“分別貧富”的“因糧輸餉”,主張不再區分稅糧多少,按田畝一體加徵。
他說:“因糧輸餉,前此盧象升奏行一年,不能應手。良由宦室富民從來飛灑、詭寄,以避大戶差徭,如今欲分貧富,其事甚難,只分得個巧拙而已。”
皇帝急於把流民起義鎮壓下去,能拿到養兵的銀子就不計後果,立即同意楊嗣昌的建議,一律按畝均輸,這便是改因糧為均輸。
後人評價此策無異於“飲鴆止渴!相當於在一個病危體弱的人身上下了一計猛藥。”
當時也有人反對,不過他們只會反對,也拿不出更為行之有效的策略來,最後還是按楊嗣昌之計執行了。
這十面張網,其實就是一個囚牢戰法,各地之間,死死鎖住通道,形成一個大大的囚網,罩在華夏大地上。
而到《紅樓夢》書中,作者當然不能這麼寫,所以這些都是由別人人或物來代替了,如果我們搞錯了書中是如何用角色代指這些的,那麼我們就自然看不懂《紅樓夢》的背面故事。
比如我們讀者不知道賈寶玉隱射的是大明,那我們就無論如何也看不明白,這十面張網,網在大明的土地上,到了書中,就成了寶玉身上的“雀金裘”。
十面張網其實就是一張大囚,只是這張大囚它是缺金子的,所以諧音“缺金囚”。
而楊嗣昌這個清流文官,自然就是由代指清流的晴雯來隱射,作者將這十面張網比作缺金裘,後來這十面張網之策破裂,張獻忠於谷城再反時,無人願意去挽救危局,只有楊嗣昌帶病前往,主持平寇。此一回事就成了寶玉的丫鬟晴雯病補雀金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