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夢 作品

208章 給秦可卿看病的張友士

 道德經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如果你的政策沒有什麼實質上的益處,那你總是去翻來覆去改變國策,反而會導致國家的動盪不安,這就是文中所說的,秦可卿病重,還要每日換幾遍衣裳看病吃藥,更加重了病情。

 再來看張友士,文中說他是今年上京來給他兒子捐官的,說明他是從地方上來的,就不是太醫,那為什麼回目名稱呼他為張太醫呢?

 其實就是為了幫助我們鎖定他的隱射對象,按文中描述,他給大明看病是看的最好的,可是後來又出了事。

 脂硯齋說這部書是一部正史,那正史自然是要記錄歷史現實了,作者花如此大的篇幅,一定不會只是為了湊字數,而是要記錄真實的歷史的。

 可是又不能明寫,那就只能把這個人和事,隱寫在張太醫給秦可卿去看病一段裡了。

 從嘉靖年間到崇禎年,給大明看病,看的最好的一個人,他就是張居正,字太嶽,張太醫,就把他的字藏在題目裡了,諧音張太嶽。

 這樣的話,張居正確實如作者所評價的那樣,是學問最淵博的,更兼醫理極深,且能斷人的生死。

 因為張居正的權利之大,可以說是歷史最頂級,在當時,可謂一言九鼎,

 我們看原文他是如何為大明把脈的:

 請先生坐下,讓我把賤內的病說一說再看脈如何?”

 那先生道:“依小弟的意思,竟先看過脈再說的為是。我是初造尊府的,本也不曉得什麼,但是我們馮大爺務必叫小弟過來看看,小弟所以不得不來。如今看了脈息,看小弟說的是不是,再將這些日子的病勢講一講,大家斟酌一個方兒,可用不可用,那時大爺再定奪。”

 其實前文在說王熙鳳協理寧國府中,大致講了一下張居正的厲害,他執政期間,不聽邊關的戰報,憑自己對官場的瞭解,為大明省下了鉅額的軍費開支,節省了國力。

 這就是他看病不聽賈蓉說病情,而是憑自己把脈。

 關於中醫把脈,很多朋友其實並不理解,我們簡單來說一下,這是不能跳過的重點,否則的話,就無法進行下一回對藥方的拆解。

 把脈一般指醫生將三個手指,同時搭在病人手腕脈搏動處,根據脈搏跳動的不同,來判斷病人的疾病在哪裡。

 注意是三個手指,不是一個,對應的是三個脈搏點,分別稱之為寸,關,尺。

 分別對應人的上中下三焦,又因為上中下三焦都有其主要的五臟六腑,所以可以更精準的對應到具體的臟腑。

 左手寸,對應心臟,左手關,對應肝,左手尺,對應腎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