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下一書生 作品

第435章 劇本和選角

 為了真實再現當時唐山的風貌,劇組按照1比1搭建了主角家所在區域的實景。

 搭這片實景唐山方面投入將近1000萬,在三四百米長的街道兩旁搭建了10多棟樓房,以及眾多的平房。

 當然,蓋真正的樓房是不可能的,成本太高,而且工期過長,因此搭的都是半佈景、半真實的樓,樓房既沒澆築、也沒有打地基。

 從外面看跟真樓沒有區別,但走進去之後會發現只有四面牆,裡面沒有樓層,也沒有房間。

 儘管搭這些景花了將近1000萬,但這部分戲只拍四到五天,然後所有建築都會推倒,用來拍攝地震之後的戲。

 這裡是《唐山大地震》最重要的外景地,是為了電影精心搭建的拍攝基地。

 此時兩輛汽車停在基地門口,劉周和趙領導相繼下車。

 走進基
地,劉周頓感穿越到了七八十年代。

 什麼紅旗大院,什麼前進食雜店,古老交通崗的崗亭、紅綠燈、小賣部、路燈、電影院、醫院、供銷社,年代感特別強。

 這不由喚起了劉周小時候的記憶,雖然他是在羊城長大的,作為一個窗口城市羊城可能更洋氣一些,但是他生活的區域和這裡的環境大差不差。

 劉周感覺演員都不用怎麼體驗生活,相信當他們走進這片區域會一下子被帶進去了,所有感覺都營造出來了。

 “不錯,趙領導費心了,還原地真不錯,一來到這裡讓人感覺回到了小時候。”

 “劉總我記得你是七八年生人,你記事開始應該都已經是八十年代了吧。”

 “沒錯,不過八十年代前期其實和七十年代應該也沒多少區別。”

 “哈哈也對。”

 “趙領導這拍攝基地應該已經建造完成了吧?”

 “都完成了,就等著你來驗收。”

 “那帶我去主角家的房子看看吧。”

 整體驗收肯定不是他親自來,會有劇組製片團隊和美術團隊來做這件事情,不過主角家有不少鏡頭,他要親自看看情況如何。主角家房子是在一棟三層蘇式樓房裡,典型的五六十年代風格。

 這棟樓房跟其他半佈景的樓房不同,樓層和房間必要有,因為主角一家生活在這棟樓裡,上下樓的鏡頭,在樓裡進出的鏡頭都必須實拍。

 根據電影的設定主角一家,男主人是軋鋼廠工人,女主人是華新紡織廠的女工,母親健在,還有一個讀高中的妹妹,另外有兩個小孩。

 這是一個在七十年代城市裡比較常見的家庭。

 劉周站在這棟樓前,說道:

 “這棟樓的質量沒問題吧,有些戲必須在樓裡拍,機器和人都會進樓,要是到時候垮了,我們都負不起這個責任。”

 “這個你放心,大樓的質量市裡也在盯著,有相關專家把關,儘管沒有打地基,但這棟樓是作了澆築的。

 而且建築工人和美術組的人都已經在樓裡面待地挺久的了,我們也經過了稱重測試,安全方面有絕對的保障。”趙領導拍著胸脯道。

 見趙領導如此信心十足,劉周也放下心來,然後往樓裡走去,仔細看了一圈。

 裡面的房間也都佈置好了,各種傢俱還有搪瓷茶盤、搪瓷杯、教員語錄、老宣傳畫等等都已經安排到位,非常具有七十年代的氣息。

 現在《唐山大地震》所需要的道具都已經到位了,而且大部分也都已經運至唐山了。

 這也幸虧樊建川先生以及一些熱心群眾的捐贈以及國內幾大電影製片廠的幫忙,不然道具問題還真是個大難題。

 別看只是一部電影,但是劇組也做了統計,各種道具列出來有上千種,有十幾萬件,量太大了,重新制做的話時間和成本都是問題!

 見主角一家的房子沒問題,劉周又來到女主孃家的房子。

 按照劉衡寫的劇本,在地震前一天女主角因為自己母親生病,帶著女兒回到了孃家。

 所以女主角母親家所在的區域也是電影拍攝的重要場景,這搭建在拍攝基地的另一頭。

 女主角母親家的房子是一座青磚建起的老式建築,散發著懷舊的氣息,牆上畫著巨大的教員像,寫著“抓革命、促生產”等七十年代的標語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