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軍戶制度的弊端(6.4k,二合一)
誠意伯府內前院,雲奇正揣著手站得筆直。
不一會兒,劉伯溫父子,還有不急不慢的楊帆走了出來,雲奇笑著與劉伯溫見禮道:“誠意伯,下官有禮了。”
劉伯溫道:“雲內官客氣,不知雲內官深夜來老夫府上,有何貴幹啊?”他說這話的時候,整個人的眼睛都亮了,彷彿在等待神蹟的降臨。
見到劉伯溫這樣子,雲起也不再說廢話,直接道:“陛下派奴婢來給誠意伯傳句口諭,陛下說,劉伯溫願意跟著楊帆去北平就去吧,到了北平做得好了沒有賞賜,劉伯溫若是做得不好,咱重重罰他!”
做得好沒有賞賜,做得不好卻要懲罰,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可劉伯溫卻聽得熱淚盈眶,高聲喊道:“臣劉伯溫,接旨!”
劉伯溫多年來一直希望離開應天,今日,他終於得償所願。
雲奇宣讀完皇帝口諭,對著劉伯溫行禮,道:“誠意伯保重身體,下官告退。”
劉伯溫一直將雲奇送出了府,臉上的笑容抑制不住。
一想到即將離開風暴的中心,劉伯溫打心眼兒裡面高興,他看向楊帆,道:“老夫能離開應天,全賴楊大人相助,老夫深謝……”
楊帆忙伸手扶住了劉伯溫,笑道:“誠意伯言重了,您可是我長輩,這大禮我當不得,誠意伯這幾日要抓緊收拾行囊,大概再有三五日吾等就要啟程,當然,身體誠意伯也要看顧好。”
劉伯溫的眼睛裡重新有了光,就連聲音都洪亮了不少,他的病更多還是心病,心情鬱郁積壓在心裡,久而久之這人也就壓壞了。
心病一除,劉伯溫頓時感覺壓力消失了,身體也舒服了不少。
與楊帆又說了兩句,劉伯溫才在楊帆與劉璉的勸說下回了屋,有劉伯溫這尊大神在身邊,楊帆前往北平的信心就更足了。
三日後,應天城外。
魏國公徐達出京,前往北方整頓軍務,他這一去直接執掌了北平、山西的軍務,還要負責練兵。
可以說,朱老闆將大半個北方的防線,都交給徐達去操持,可見對徐達的倚重與信任。
徐達出京,少不了朱元璋與文武大臣的送別,而楊帆這邊就清淨得很了,這一行人,一共四駕小馬車,人也少得可憐。
劉伯溫父子佔了一駕馬車,從泉州府趕來的夏時敏一家佔了一駕馬車,還有從泉州府跑來追隨楊帆的王倫與劉永,這兩人的姐姐與老父親分別被寧德所害。
楊帆在泉州府當街審理案子,斬了寧德那狗賊。
王圖私下裡曾將二人發展為密探,後來楊帆離開泉州府,二人就給張橋辦事,當得知夏時敏要投奔楊帆後,這二人說什麼都要跟來報答楊帆。
楊帆站在馬車旁邊,忍不住打了一個哈欠,道:“魏國公這位子真不是一般人能坐的,你看他那臉笑的,都快僵住了,那群來相送的官員,當真是沒完沒了。”
王圖在一邊小聲嘀咕道:“大人,咱到了北平之後能上戰場麼?我聽說北元那群傢伙有時候會來寇邊。”
楊帆瞧了王圖一眼,笑問道:“怎麼?手癢了?”
王圖不好意思地撓撓頭,道:“我從小就聽嶽爺爺的故事長大,就夢想著有一天能上陣殺敵,這不陰差陽錯進了親軍都尉府,想上戰場都沒機會。”
楊帆指了指王圖,笑道:“你小子想得還不少,不上戰場那是福氣,真上去了刀劍無眼不是鬧著玩的……”
兩人正說笑,忽然聽見身後傳來一箇中氣十足的聲音。
“楊先生!”
楊帆回頭一看,就見朱棣一襲錦緞紅衣,英氣勃勃,已經有了燕王的氣質。
“燕王殿下?您怎麼來了?”楊帆領著王圖見禮,朱棣揮揮手,道。
“楊先生不必多禮,我……本王當然是過來送先生的。”
朱棣身後的侍衛還捧著幾個錦盒,他壓低聲音,道:“這裡面有大哥準備的禮物,也有我的,還有二哥和三哥的,這些東西你到了那邊,早晚能用上。”
楊帆與朱標互相欣賞,與朱棣亦師亦友,真正讓楊帆驚訝的是秦王與晉王竟然
也送了他禮物,他躬身行禮,道:“多謝諸位殿下,請燕王殿下代吾向三位殿下道謝。”
兩人之間早就熟絡得不能再熟絡了,朱棣當即對楊帆說道:“父皇說再過兩年,我就可以去北平就藩,到那個時候,本王就又能與先生見面了。”
提起就藩,朱棣的眼中有抑制不住的興奮。
“楊先生,我都想好了,等我去了北平就領著親衛出關,好好殺一殺北元那群傢伙的威風!”說到興頭上,朱棣也不再自稱“本王”,他骨子裡的熱血與冒險精神,展露無遺。
燕王朱棣就是燕王朱棣,他正在一點一點朝著歷史上的燕王轉變。
楊帆笑著說道:“臣等著看那一天。”
魏國公徐達終於應付完所有來的官員,大手一揮,表示出發,楊帆亦與朱棣行禮告別,再過兩年,他們能將再次相見。
車隊跟隨著徐達的隊伍緩緩離去,楊帆將前往那座古老的城市,那裡承載了太多的王朝更替,太多的沉重歷史。
半個月後,開封府。
楊帆坐在馬車裡,正聚精會神地翻閱卷宗,一邊翻閱卷宗一邊唸叨著。
“陛下素來重視編收降軍敗卒,如洪武四年,陛下曾經派遣御史商景前往山東、北平兩地,收編前元五省八翼漢軍,投籍十四萬多戶,每三戶令出一軍,這些人分撥到了北平諸衛所。”
“我大明建立之後,採用登錄前元舊軍戶、從徵、謫發、歸附、垛集、簡拔等方式,才有了而今的大軍規模,如今我大明武力之強盛,令人心驚啊。”
楊帆對面,劉伯溫閉目養神,他這身體說來也奇怪,離開了應天城後吃著藥,人倒是越來越精神了,除了有時候會咳嗽兩聲。
“從目前的情況看,未來這大軍徵辟的渠道,還得是垛集,以軍戶為主,軍戶承應軍差,與民戶、匠戶、灶戶一樣都要各司其職。”
楊帆看向劉伯溫,道:“劉先生,民戶要納糧當差,匠戶要造作營建,灶戶要蒸煮食鹽,可偏偏在百姓的認知裡面,軍戶的地位最低,您說這是為什麼?”
劉伯溫閉著眼睛不說話,好像睡著了一樣。
“劉先生?青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