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劍書生 作品
第一百九十二章 征服高麗,踏平倭國
是人就喜歡聽漂亮話,李芳果的漂亮話說得恰到好處。
楊帆微微一笑,說道:“李公子遠在高麗,卻對遼東的事情瞭如指掌,有心了。”
李芳果是聞言,當即一笑道:“不瞞楊總兵,家父對楊總兵亦是欽佩不已,家父曾說,遼東有楊總兵在就是銅牆鐵壁。”
李芳果代表的是李成桂,李成桂又是高麗的實權人物,而高麗與大明的淵源,還要從元末時候紅巾軍起義說起。
自高麗被元朝征服後,就一直作為藩屬國存在,後元末群雄並起,元朝下令讓高麗協助作戰。
高麗恭愍王王顓遂派兵進入江淮等地作戰,不過,高麗的軍隊並未有效鎮壓紅巾軍,反而激起了紅巾軍將士對高麗的仇恨。
由此在至正19年與至正20年,紅巾軍兩次進攻高麗,並陸續攻破義州、麟州、宣州、定州與西京(平壤),尤其是第二次東征,紅巾軍一度攻佔了開京,令高麗國王逃亡安東。
雖然最終的結果是紅巾軍因為天氣寒冷,凍傷者眾多,不得已撤離半島,但紅巾軍東征,加劇了高麗王朝的衰敗,從經濟到人口都遭受重創,社會動盪不安。
本就風雨飄搖的高麗,愈發艱難。
夜晚,楊帆宴請李芳果,宴席上兩人就如今的局勢攀談了起來,只聽李芳果說道:“在下一路走來,觀納哈出麾下雖然民生凋敝,卻兵多將廣,楊總兵可要小心納哈出再出手。”
楊帆笑了笑,說道:“納哈出窮兵黷武,正如公子所見,他麾下民生凋敝,空有大軍卻無法保證軍隊供應,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我楊帆,五年之內必破納哈出!”
李芳果心中詫異,問道:“楊大人可是在與在下說笑?”
納哈出理政不行,但麾下的將士可是號稱有二十萬,這些人馬若是到了高麗,甚至有可能直接改變高麗的歷史。
楊帆飲了一杯酒,道:“非也,納哈出不善理政百姓困苦,而我遼東理政的人才甚多,再加上幾年開始施行‘匠籍改革之法’,遼東的經濟五年內必定是大變樣,這打仗少不了錢糧,此為一勝。”
“納哈出麾下巴圖、哈剌章、孟和等將官貌合神離,互相勾心鬥角,我遼東各指揮使同心同德,上一次遼東之戰,有一將官叫牛昌,他故意拖延不進軍,已經被吾流放,軍紀嚴明修煉刻苦,此為二勝。”
楊帆侃侃而談,聽得李芳果怔怔出神。
“去年我大軍由魏國公帶領北征,東西兩路大軍齊齊大破殘元,俘虜甚多,此消彼長我大明如日中天,而殘元就是那要熄滅的蠟燭,大勢不可違逆,此為三勝。”
楊帆看向李芳果,說道:“李公子,吾說得可有道理?”
李芳果露出欽佩之色,由衷說道:“楊大人雄才大略,若是在高麗必能成一方雄主,楊總兵,在下這裡有一封家父的手書,請楊總兵過目!”
李芳果手中的這封書信的確是李成桂親筆寫的,不過,他傳遞信件的時機很有趣。
初見楊帆,李芳果並未立刻取出書信,而是在攀談許久,待楊帆提出那“三勝論”後,方拿出來。
李成桂的書法不錯,信件的內容也很簡單。
李成桂仰慕楊帆已久,特意派兒子李芳果假扮成商人來與楊帆接觸,希望能與遼東通商,他稱自己數次建議高麗王王禑與大明交好,尤其是與遼東總兵交好,但高麗王王禑心中向著元廷,且因為早些年紅巾軍兩次東征的事情,對大明抱有敵意與戒備。
畢竟,大明的君王朱元璋,若是要算也是出身於紅巾軍,大明的名將也有許多出身於紅巾軍。
楊帆將書信放下,笑呵呵地說道:“李大人的意思本官明白,這遼東與高麗通商的事情,本官還需要與理政的官員再商議,畢竟本官長於軍務而弱於政務。”
李芳果理解地點了點頭,這事不是小事,肯定不能輕易決定,尤其是楊帆與李成桂若是搭上線,就相當於暗中資助李成桂。
李成桂的勢力逐漸壯大,將來有可能對高麗王動手,高麗的局勢將有大變化。
酒宴後,楊帆讓人安排李芳果去休息,他匆匆去找劉伯溫,將這件事告訴了他。
楊帆微微一笑,說道:“李公子遠在高麗,卻對遼東的事情瞭如指掌,有心了。”
李芳果是聞言,當即一笑道:“不瞞楊總兵,家父對楊總兵亦是欽佩不已,家父曾說,遼東有楊總兵在就是銅牆鐵壁。”
李芳果代表的是李成桂,李成桂又是高麗的實權人物,而高麗與大明的淵源,還要從元末時候紅巾軍起義說起。
自高麗被元朝征服後,就一直作為藩屬國存在,後元末群雄並起,元朝下令讓高麗協助作戰。
高麗恭愍王王顓遂派兵進入江淮等地作戰,不過,高麗的軍隊並未有效鎮壓紅巾軍,反而激起了紅巾軍將士對高麗的仇恨。
由此在至正19年與至正20年,紅巾軍兩次進攻高麗,並陸續攻破義州、麟州、宣州、定州與西京(平壤),尤其是第二次東征,紅巾軍一度攻佔了開京,令高麗國王逃亡安東。
雖然最終的結果是紅巾軍因為天氣寒冷,凍傷者眾多,不得已撤離半島,但紅巾軍東征,加劇了高麗王朝的衰敗,從經濟到人口都遭受重創,社會動盪不安。
本就風雨飄搖的高麗,愈發艱難。
夜晚,楊帆宴請李芳果,宴席上兩人就如今的局勢攀談了起來,只聽李芳果說道:“在下一路走來,觀納哈出麾下雖然民生凋敝,卻兵多將廣,楊總兵可要小心納哈出再出手。”
楊帆笑了笑,說道:“納哈出窮兵黷武,正如公子所見,他麾下民生凋敝,空有大軍卻無法保證軍隊供應,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我楊帆,五年之內必破納哈出!”
李芳果心中詫異,問道:“楊大人可是在與在下說笑?”
納哈出理政不行,但麾下的將士可是號稱有二十萬,這些人馬若是到了高麗,甚至有可能直接改變高麗的歷史。
楊帆飲了一杯酒,道:“非也,納哈出不善理政百姓困苦,而我遼東理政的人才甚多,再加上幾年開始施行‘匠籍改革之法’,遼東的經濟五年內必定是大變樣,這打仗少不了錢糧,此為一勝。”
“納哈出麾下巴圖、哈剌章、孟和等將官貌合神離,互相勾心鬥角,我遼東各指揮使同心同德,上一次遼東之戰,有一將官叫牛昌,他故意拖延不進軍,已經被吾流放,軍紀嚴明修煉刻苦,此為二勝。”
楊帆侃侃而談,聽得李芳果怔怔出神。
“去年我大軍由魏國公帶領北征,東西兩路大軍齊齊大破殘元,俘虜甚多,此消彼長我大明如日中天,而殘元就是那要熄滅的蠟燭,大勢不可違逆,此為三勝。”
楊帆看向李芳果,說道:“李公子,吾說得可有道理?”
李芳果露出欽佩之色,由衷說道:“楊大人雄才大略,若是在高麗必能成一方雄主,楊總兵,在下這裡有一封家父的手書,請楊總兵過目!”
李芳果手中的這封書信的確是李成桂親筆寫的,不過,他傳遞信件的時機很有趣。
初見楊帆,李芳果並未立刻取出書信,而是在攀談許久,待楊帆提出那“三勝論”後,方拿出來。
李成桂的書法不錯,信件的內容也很簡單。
李成桂仰慕楊帆已久,特意派兒子李芳果假扮成商人來與楊帆接觸,希望能與遼東通商,他稱自己數次建議高麗王王禑與大明交好,尤其是與遼東總兵交好,但高麗王王禑心中向著元廷,且因為早些年紅巾軍兩次東征的事情,對大明抱有敵意與戒備。
畢竟,大明的君王朱元璋,若是要算也是出身於紅巾軍,大明的名將也有許多出身於紅巾軍。
楊帆將書信放下,笑呵呵地說道:“李大人的意思本官明白,這遼東與高麗通商的事情,本官還需要與理政的官員再商議,畢竟本官長於軍務而弱於政務。”
李芳果理解地點了點頭,這事不是小事,肯定不能輕易決定,尤其是楊帆與李成桂若是搭上線,就相當於暗中資助李成桂。
李成桂的勢力逐漸壯大,將來有可能對高麗王動手,高麗的局勢將有大變化。
酒宴後,楊帆讓人安排李芳果去休息,他匆匆去找劉伯溫,將這件事告訴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