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韓國曆代君主1

 按《史記》,懿侯元年是公元前370年,在位12年。按《竹書紀年》,周烈王二年(公元前374年)“韓山堅賊其君哀侯”,這年為懿侯元年,公元前374年。《史記索隱》按:年表懿侯作“莊侯”。

 又紀年雲“晉桓公邑哀侯於鄭,韓山堅賊其君哀侯而立韓若山”。若山即懿侯也,則韓嚴為韓山堅也。而戰國策又有韓仲子,名遂,又恐是韓嚴也。

 《史記·卷四十五·韓世家第十五》:六年,韓嚴弒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懿侯二年,魏敗我馬陵。五年,與魏惠王會宅陽。九年,魏敗我澮。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韓武(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33年),姬姓韓氏,韓懿侯之子,戰國時期韓國第6位國君。韓國國勢最強,便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韓昭侯前期,韓國政治混亂,法律、政令前後不一,群臣吏民無所適從。

 公元前355年,韓昭侯實行改革。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申不害變法),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推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主張以“術”治國。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韓昭侯,亦稱韓釐侯、韓昭釐侯、韓昭僖侯,姬姓,韓氏,名武,是韓懿侯(一作韓共侯、韓莊侯)之子。韓懿侯十二年(公元前363年),韓懿侯去世,韓武即位,是為韓昭侯。韓昭侯元年(公元前362年),秦軍在西山打敗韓軍。

 韓昭侯二年(公元前361年),宋國攻佔韓國的黃池。同年,魏國攻佔韓國的朱邑。韓昭侯六年(公元前357年),韓昭侯派兵攻打東周,佔領東周的陵觀、邢丘。韓昭侯八年(公元前355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擔任韓國相國。

 申不害運用法家的權術,實行法家的主張,使韓國國內得到治理,諸侯不來侵伐。韓昭侯十一年(公元前352年),韓昭侯前往秦國與秦孝公會見。韓昭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41年),申不害去世。韓昭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39年),秦軍攻佔韓國的宜陽。

 韓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337年,一作公元前333年去世),韓昭侯就去世,其子韓宣惠王繼位。重用申不害韓昭釐侯六年(公元前355年),派軍隊攻擊周朝,佔領了陵觀、廩丘等兩個村落。二年後,一位小官申不害自行向昭釐侯推薦,昭釐侯任命申不害為丞相。

 自從申不害任相的前後十五年間(公元前351年─公元前337年),內政進行改革,外交覓取和平,也讓韓國躍升為一等強國。有一次,申不害推薦他的堂兄任官,韓昭釐侯拒絕,申不害很不高興。

 昭釐侯說:“我在你這裡學到了治國的法則,我是要接受你的請託,去破壞你所定的法則,還是遵守你所定的法則,而去拒絕你的請求呢?你曾教我,嚴格的執行賞罰,用人一定要依照順序。而你卻私相授受。你說,你要我聽你哪一種話?”

 申不害汗流浹背,請罪說:“你才是我所盼望的真正君主

。”申不害所主張的任人原則,是“因任授官,循名責實”,而韓昭侯不因申不害有功於國,反而牢記申不害所傳授的治國之“術”,因此韓國得以富強。

 政治

 戰國時期的韓國在現河南一帶,《史記》上有這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也就是說,韓國祖先最初是被封於“韓原”這個地方的。致韓厥之時,列為晉國六卿之一,即“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

 獻子之子宣子徙居州。宣子子貞子徙居平陽。至於“鄭”這個地方,最初不是韓的領土,而是另外一個諸侯國——鄭國。《史記》記載“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二年,滅鄭,因徙都鄭。”我們知道,春秋與戰國分野的標誌就是韓、魏、趙的三家分晉。

 所以,說戰國時期的韓國都城應該是鄭。《史記》記載秦吞併韓國時韓的疆域範圍:“九年,秦虜王安(韓最後一個王),盡入其地,為穎州郡。”以上資料說明,韓的領土範圍大致應是黃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穎水之濱,故在河南界內,鄭州、洛陽之間,西北與山西接壤,南不過淮河一線(當時是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