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趙世家5

 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大夫屠岸賈策動\"下宮之難\",幾乎滅絕執掌晉國國政的趙氏一族。\"趙氏孤兒\"趙武雖歷盡千般艱辛、萬般苦難,返回晉室繼承先業,但物換星移,時過境遷,晉國的大權已然旁落到範、中行、魏、韓、智諸卿手中。

 趙武、趙景叔父子兩代雖殫精竭慮,奮力拼爭,其勢力還是遠遠不及範氏、中行氏。 趙景叔死後,他的兒子趙簡子承襲卿位。這個意氣奮發的年輕人,初登政壇便顯露出非凡的膽識與才華:晉頃公九年(公元前517年),他會合諸侯,護送周敬王入朝,平息了周王室的內亂;晉頃公十三年(公元前513年),他與荀寅佔領汝濱,鑄造刑書於鐵鼎,公佈晉國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法制的理念開始撼動\"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森嚴宗法……

 不久,晉國六卿幾近瘋狂地瓜分公室的土地、人口。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各顯其能,施行改革,以圖迅速壯大,力挫群雄,奪取晉國的統治權。雄才大略的趙簡子哪裡甘居人後?政治上,他禮賢下士,擢拔英傑,重用董安於、尹鐸、周舍、史黯、竇韜諸賢,革固鼎新,奮發圖強;經濟上,他更新畝制,減輕賦稅,受到百姓擁戴;軍事上,他獎勵軍功,以功釋奴,大大激發了軍隊的戰鬥力。

 邯鄲1之民,以正月之旦2獻鳩11於簡子3。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7。簡子曰:\"正旦放生,示8有恩也。\" 客曰:\"民知君之慾放之,競12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9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10矣。\"簡子曰:\"然。\"

 趙襄子(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25年),嬴姓,趙氏,名無恤(亦作\"毋恤\")。春秋末葉晉國大夫,趙氏家族首領,戰國時期的趙國的創始人。諡號為\"襄子\",故史稱\"趙襄子\"。趙襄子中的\"子\"與其父趙簡子以及當時其他韓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樣,不是名字而是對大夫的敬稱。

 趙鞅注重對兒子們的教育和培養。他曾將訓誡之辭,書於若干竹板上,分授諸子,要求他們認真習讀,領悟其要旨。並告訴他們三年之後要逐一考查。然而,在考查時,他的兒子們,甚至連世子伯魯,也背誦不出,以至連竹板也不知遺失何處。只有毋恤對竹板上的訓誡背誦如流,而且始終將竹板攜藏於身,經常檢點自己。於是,趙鞅始信子卿所薦,認為毋恤為賢。

 及至諸子長大成人,趙鞅又對他們進行更深的考察。有一天,他召見兒子們說:\"我將一寶符藏於常山(今大茂山即河北古恆山,在河北阜平西北境)之上,你們去尋找吧,先得者有賞。\"於是,諸子乘騎前往,尋寶符於常山。然而,他們誰也沒有找到寶符,只得空手而歸。只有毋恤說:\"我得到了寶符。\"趙鞅聞聽便讓他將情況道來。毋恤說:\"憑常山之險攻代,代國即可歸趙所有。\"趙鞅聽罷高興異常,頓覺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趙氏大業難得的繼承人。遂廢掉世子趙伯魯,破例立毋恤為世子。

 公元前476年,趙簡子卒 ,毋恤承襲簡子晉卿之職,史稱趙襄子。

 謀取代國

 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因有這樣的姻親關係,在趙簡子死後,襄子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縣東北),請代王相見,代王毫無戒備前來赴會。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時,趁機用斟酒用的銅勺刺殺代王及其從官。代王一死,趙軍隨即興兵伐代,一舉佔領代國,將其領土併入趙氏版圖。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發笄自刺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