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漢3
同時大力發展農業,抑制打擊唯利是圖的商人及殘餘的奴隸主階級。劉邦還接受婁敬的強幹弱枝的建議,把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10餘萬口遷徙到關中定居。劉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國家得以鞏固。 摺疊文化 劉邦年輕時放蕩不羈,鄙視儒生。稱劉邦塑像帝以後,他認為自己是馬上得天下,《詩》、《書》沒有用處。陸賈說:“馬上得到天下,能馬上治天下嗎?”劉邦於是命陸賈著書論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資借鑑。 劉邦建立規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石渠閣等。
“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劉邦採取的寬鬆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
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到高祖劉邦末年時,經濟已經明顯好轉,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傑出政治家,是真正統一中國的人,可以說他是漢始皇,創造漢民族的人。他在漢初制訂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亂的中國得以休養生息,還開創了以後“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反擊匈奴的堅實基礎。 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對後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長達四百餘年的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
他的一套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為後世統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令後世國人景仰與懷念,他本身也另後世眾多的人所懷念歌頌。 漢二年劉邦的《重祠詔》雲:“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劉邦認為“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禮。” 《禮記·祭法》指出:“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者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深刻揭示了祭祀活動的本質。
祭祀活動本身體現了對逝者的追思和生者的希冀。具體來講,祭祀的目的主要是弭災、求福、報謝。祭祀就是按著一定的儀式,向神靈致敬和獻禮,以恭敬的動作膜拜它,請它幫助人們達成靠人力難以實現的願望。 劉邦被父老鄉親立為沛公後,就知道“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 《史記·外戚世家》記載:“夏之興也以塗山”,塗山是夏興之地,祭祀活動自古有之。
漢高祖劉邦過塗山,“命立禹廟以鎮塗山”,從此,歷代官府和黎民百姓便有了祭祀大禹之所——塗山禹王廟。有廟而發展為有祭祀大禹誕辰的農曆六月六塗山禹王廟會。由一年一祭的廟會又發展為一年三祭大禹的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禹會諸侯會期)、六月六日(禹誕辰)、九月九日(登高懷古、慶祝豐收)的三次廟會。 漢太祖劉邦於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二月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豬、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
劉邦在回京師長安的路上,專程到曲阜以隆重的“太牢”禮儀祭孔,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親臨孔廟祭孔的君主,開了帝王祭孔的先例。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統治者掌握政權後,儒學的價值在社會的變革中得以充分體現。 據《長安縣誌·王曲城隍廟會》記載:“相傳楚漢滎陽之戰中,漢將紀信假扮成漢王,解救劉邦出圍,致被項羽燒死。劉邦得天下後,厚賞、追封紀信,並賜黃袍加身,擇長安上林苑(今王曲鎮)修建大型廟堂並祭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
漢代紀信救劉邦的故事在《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高帝紀第一上》及地方相關資料上均有敘述。據傳文景二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強化統治,遂將供奉的紀信封為城隍神,成為長安城的保護神。 摺疊民族 秦亡以後,漠北的匈奴乘機南下,重新佔據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
漢初,匈奴不斷侵擾漢的邊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韓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自率兵前往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陳平計謀,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脫險。此後,劉邦不得不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摺疊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魏豹:“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髃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陸賈:“項羽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皇帝繼五帝、三皇之業,統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 班固 :“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