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魏4

今追賜整、像爵關中侯,各除士名,使子襲爵,如部曲將死事科。\"庚戌,中書令李豐與皇后父光祿大夫張緝等謀廢易大臣,以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事覺,諸所連及者皆伏誅。辛亥,大赦。三月,廢皇后張氏。夏四月,立皇后王氏,大赦。五月,封后父奉車都尉王夔為廣明鄉侯、光祿大夫,位特進,妻田氏為宣陽鄉君。秋九月,大將軍司馬景王將謀廢帝,以聞皇太后。

甲戌,太后令曰:\"皇帝芳春秋已長,不親萬機,耽淫內寵,沉漫女德,日延倡優,縱其醜謔;迎六宮家人留止內房,毀人倫之□,亂男女之節;恭孝日虧,悖毝滋甚,不可以承天緒,奉宗廟。使兼太尉高柔奉策,用一元大武告於宗廟,遣芳歸藩於齊,以避皇位。\"是日遷居別宮,年二十三。使者持節送韂,營齊王宮於河內*[之]*重門,制度皆如藩國之禮。丁丑,令曰:\"東海王霖,高祖文皇帝之子。霖之諸子,與國至親,高貴鄉公髦有大成之量,其以為明皇帝嗣。\"

魏少帝曹芳(公元232年-公元274年),魏明帝義子,字蘭卿,三國時期魏朝第三任皇帝,史稱魏齊王。據《魏氏春秋》記載,他是任城王曹楷之子。魏青龍三年,封為齊王,公元239年被立為太子,當年登基為帝,年僅八歲。改年號景初,公元240年改年號為正始,即位後由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

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件,罷廢曹爽之後滅三族,獨掌軍國大權,改年號為嘉平。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把持朝政,曹芳聯合李豐、張緝、夏侯玄等意圖罷除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三人被司馬師搜出\"衣帶詔\",腰斬滅族。公元254年,曹芳被司馬師廢去帝號,貶為齊王,另立曹髦為帝。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權。晉國立國後封為邵陵縣公,死後諡\"厲公\",所以史書中也稱為\"(魏)邵陵厲公\"。

歷史事蹟曹芳繼位時,曹爽和司馬懿共同執掌大權。曹爽擔心司馬懿勢力壯大,用明升暗降的手法,提升司馬懿為太傅,削奪了他的兵權。司馬懿運用韜晦之計,告病在家,不問朝政。以等待時機。公元249年新年,曹芳隨曹爽去城外祭掃高平陵。司馬懿乘機佔據洛陽,並以太后的名義免除曹爽大將軍的職務。不久又以謀反的罪名,殺死曹爽,獨攬大權。

自此,曹魏政權實際上已轉入司馬氏手中。公元251年,司馬懿死後,子司馬師、司馬昭執掌朝政。兩人專橫殘暴,大臣中只要誰稍有微議,誰就被他們除掉。曹芳恨之入骨,與心腹密謀,準備削奪司馬師兄弟的兵權。不料事情洩漏,司馬師先發制人,逼迫太后下詔,於公元254年9月甲戌日將曹芳廢黜,降封為齊王,遷居舊宅,規定沒有皇帝宣召,不能隨便入朝。當時,曹芳乘坐牛車,辭別太后,自太極殿出南門,哭別群臣而去。後來,司馬炎代魏建晉,降封曹芳為邵陵公,後事不詳。曹芳史稱少帝。

曹髦(公元241年11月15日-公元260年6月2日),[1]字彥士,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王曹霖之子,曹魏第四位皇帝。

曹髦少而好學,即位後曾多次幸太學,向諸儒問學。在與諸儒討論《易》《尚書》《禮記》等經典時,屢屢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司馬師去世,其弟司馬昭執政。隨年齡增長,曹髦漸不滿司馬昭擅權,欲以武力剷除司馬氏,恢復皇權。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召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等商議,慷慨陳詞:“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王沈、王業奔告司馬昭,司馬昭調兵以備。曹髦親率衛士、奴僕數百人,擂鼓往攻司馬昭,途中與司馬昭心腹賈充所率軍隊相遇交戰,曹髦身先士卒,被賈充麾下騎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濟所殺。

曹髦擅長詩文,創制了九言詩,傳世文章有《傷魂賦並序》《顏子論》等。偏好儒學,有著很高的文學才情,對太學就經義提出若干問題,另著有《春秋左氏傳音》(失傳)。[]自幼聰穎,好學,工書,善畫,“其人物故實,獨高魏代”。史籍載其畫跡,有《祖二疏圖》《於陵仲子像》《盜蹠圖》《新牛放雞犬圖》《黃河流勢圖》等。據唐李嗣真《續畫品錄》,列為中品。[]裴松之《三國志注》引《魏氏春秋》說,司馬氏黨羽鍾會曾對司馬師論及曹髦,言其“才同陳思(曹植),武類太祖(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