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蝗蟲之患
因此防範水災、旱災和蝗災便成為了歷朝歷代一直在做的事情。
古人也有這自己獨特的智慧,長久受到蝗災的襲擾,慢慢的摸索出一套防範蝗災的辦法。
宋朝時期,人們意識到鳥類、蛙、蟋蟀、蛾甚至寄生小蟲等都能吃蝗蟲,因此頒佈“禁捕蛙令”來保護這些天敵。
人們還發現蝗蟲不喜歡接近麻類以及各種豆類植物,因此有意識地多種植這類作物以對付蝗蟲。
古人也知道夏秋兩季是蝗蟲產卵的季節,古代雖然沒有後世科技發達,弄不清蝗蟲產卵所需要的環境。
但是古人根據每次蝗災發生的情況,也能摸索出大致的情況。
每次蝗災發生,都是夏秋之季少雨,甚至乾旱。
因此朝廷有規定,一旦出現夏秋少雨的情況,官員就要下鄉巡查,若是土地裡蝗蟲遺子(蟲卵)較多,就需要上報朝廷。
朝廷會通過以蝗易糧的辦法,鼓勵百姓去挖蝗蟲卵,和官府換取錢糧,來遏制蝗災的發生。
然而對於這份扎子,尚書檯的批覆是揚州附近的州縣並沒有上報這種現象,只是個例,成不了氣候,不必在意。
父皇批閱後,只寫了一個閱。
這種批覆就是說他看過了,贊同相公們的決斷。
趙興翻找了一下揚州周邊州府在這個時間前後送上來的扎子,果然這些扎子都沒有提過。
若是光從這些扎子來判斷,確實像是個例。
但他可是穿越者,趙興記得清清楚楚,盛紘剛入京參加早朝的時候,早朝上確實提到了江南數州有發生蝗災的跡象。
“這些人真是該殺!”趙興心裡十分惱怒。
揚州上報了,附近的州府卻沒上報,顯然是那些官員根本沒有按照朝廷的要求下鄉巡視。
甚至有可能那些官員已經察覺了,卻沒有上報。
因為當時正是三年大考的時候,一旦證實有蝗災之患,這些區域的官員不可能有所調動。
因為他們對當地熟悉,能夠更好的做好防範蝗災的工作。
若是此時調動,換個連地方都不熟悉的官員過去,還怎麼主持防範蝗蟲?
不管是瀆職,還是為了升遷而隱瞞了這件事,在趙興看來,這些人都該死。
江南可是大宋產糧重地,蝗災一起,及時控制住還好,一旦沒有控制住,導致糧食大規模減產,問題就十分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