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鵝 作品
37.第 37 章 二更合一
後面吳家鋪子裡的錢收了上來,一共是四十八貫。
吳老太聽聞賬上有錢了,身上的病登時好了,還說要管家。
好在吳老太爺不糊塗,不肯讓她管。
臘月中旬,
二房著實忙了起來,不僅要準備送到汴梁的年禮,還有送到大名府的。
馮氏的姐姐嫁到了大名府,往年送到大名府的年禮,就要準備兩車。
還有與一些姨媽,姑母的禮……來往的舊相識,也是要送的。
每年這個時候,是讓馮氏最頭疼的時候。
禮不能輕,也不能太重,還要撿青州的特產。
每家給多少禮,姑母愛什麼料子,姨媽家的姐兒要出閣了,送些什麼添妝。
汴梁的嫂嫂比她們家門楣高,送什麼才能入人家的眼。
旁人都以為這官宦人家的正頭娘子是享福的,其實不然,各有辛苦。
馮氏還沒理出頭緒來,汴梁那邊已經來了信。
隨信一同寄來的還有一車子年禮。
不是馮氏孃家,而是與元娘定親的伯府。
人家信裡詢問,元孃的嫁妝備的如何了,信中還提及了宋家小娘子的嫁妝單子已經送過去的事。
這宋家小娘子是元娘未來的妯娌。
馮氏哪裡不曉得,伯府范家是來催嫁妝單子了。
“元娘才九歲,這個時候就催嫁妝單子,是不是太早了些。”
馮氏屋裡擺著四個打開的箱籠,兩個箱兒都是些綢子,緞子。
剩下的兩個箱兒,其中一個裝的是雜物,其中有兩柄緙絲團扇,極為挑眼。
那扇柄不是常見的棕竹,而是一截白玉,緙絲價兒貴難得,馮氏的嫁妝裡也就只有兩把。
還是她出嫁的時候,她嫂嫂給她添的妝奩。
這樣的扇兒,也只有汴梁高門人家才使得。
馮家在吳家面前,是高門,但在汴梁那邊,說是高門,只怕會讓人恥笑。
如馮家這樣的小官之家,在汴梁不知有多少。
剩下的那個箱籠裡,裝的是一抬炕屏,算不上有多好,只是絹面上繡的仕女像有些考究,便也搬了出來。
“過了年就十歲了,人家都催了,咱也只能趕快為元娘備嫁妝。”
馮氏放下伯府來的信,又拿起了元孃的嫁妝單子,上面連陪嫁幾匹緞子都寫的一清二楚。
單子已經寫完了五張紙,可還是不夠。
“把這兩柄扇兒,都與元娘做陪嫁吧。”
寫在上面,也能體面些。
“娘子……三姑娘也不小了,她的嫁妝也備了起來,這扇兒不與她一把嗎?”
盧媽媽忍不住說,元孃的嫁妝都快要掏空馮氏的陪嫁了。
好的都挑了去,剩下的才能輪到三姑娘。
三姑娘出嫁的時候,要是嫁妝單子上沒有一兩件好的,怕是婆家會看輕。
“我的陪嫁裡,還有幾柄泥金的扇兒。”
伯府那樣的人家,放到汴梁也算是高門子,元孃的嫁妝要是置的薄了,伯府那邊會有怨言。
元娘嫁過去,姑婆不喜,到時會受磋磨的。
“要是三姑娘看到你給元娘置辦的嫁妝這樣厚,她心裡怕是會不好受。
都是你生的,也不好薄了她。”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樣的道理,連盧媽媽都曉得。
“我手裡就這麼多的銀錢,這麼多的物件,若是給她們仨人平分,元孃的那份,就不能看了。
伯府見到這樣的嫁妝單子,怕是要退親。
即使不退親,元娘嫁過去,會有好日子過嗎?”
她只能先緊著元娘這邊。
馮氏心裡還有其他的計量沒有說出口。
她二女的親事還沒有訂下,想來是越不過元孃的。
姐妹倆人,將來一個是嫁高門,一個是嫁下門。
她的嫁妝怎麼能和元孃的相比較。
給二女置的薄些也無妨。
“咱這樣的人家最難了,聽說有的人家,為了給女兒置辦嫁妝,連宅子都給賣了。
這嫁妝攀比之風,愈發嚴重,害的咱也要掏空家底置嫁妝。”
盧媽媽口中的事,馮氏也曉得,還是汴梁四品京官家的事。
她當年出嫁,家裡給她籌備嫁妝,也是費了不少銀錢,如今輪到她給自己女兒置辦,更甚從前。
“以後咱二房在吃穿上,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了。
告訴胡娘子一聲,今年除夜,別做那麼多菜了。
這平日裡的肉食,能減的也都減掉吧。
銀錢都是省來的。”
這什麼事都擠到一起來了,又要置辦年禮,又要置辦兩個女兒的嫁妝。
南邊遭災,又影響了青州,使得米價,肉蔬都貴了不少。
馮氏如今也曉得銀錢不趁手是什麼滋味了。
……
“元娘,你瞧,如今灶房裡的胡娘子,真是越來越不是東西了。”
從灶房提回來飯的銀枝,進了屋。
元孃的屋裡,到處透著一股子官宦人家小娘子的貴氣。
糊窗子的布用的都是從整匹綢子上剪下來的。
她見了坐在椅子上描大字的元娘,說起了胡娘子的不是來。
一邊說,還一邊打開食盒,把裡面的菜端了兩碟兒到元娘跟前讓元娘瞧。
元娘脖子裡戴著一個銀項圈,銀項圈下面是把做工精巧的銀鎖。
梳著雙丫髻,臉龐兒兩邊還留出了一小撮細發,用紅繩綁了。
髮髻上戴著鑲了真珠的頭花。
她和馮氏不同,性子有些驕縱,拿眼兒瞅人的時候,就能看出來。
吳老太聽聞賬上有錢了,身上的病登時好了,還說要管家。
好在吳老太爺不糊塗,不肯讓她管。
臘月中旬,
二房著實忙了起來,不僅要準備送到汴梁的年禮,還有送到大名府的。
馮氏的姐姐嫁到了大名府,往年送到大名府的年禮,就要準備兩車。
還有與一些姨媽,姑母的禮……來往的舊相識,也是要送的。
每年這個時候,是讓馮氏最頭疼的時候。
禮不能輕,也不能太重,還要撿青州的特產。
每家給多少禮,姑母愛什麼料子,姨媽家的姐兒要出閣了,送些什麼添妝。
汴梁的嫂嫂比她們家門楣高,送什麼才能入人家的眼。
旁人都以為這官宦人家的正頭娘子是享福的,其實不然,各有辛苦。
馮氏還沒理出頭緒來,汴梁那邊已經來了信。
隨信一同寄來的還有一車子年禮。
不是馮氏孃家,而是與元娘定親的伯府。
人家信裡詢問,元孃的嫁妝備的如何了,信中還提及了宋家小娘子的嫁妝單子已經送過去的事。
這宋家小娘子是元娘未來的妯娌。
馮氏哪裡不曉得,伯府范家是來催嫁妝單子了。
“元娘才九歲,這個時候就催嫁妝單子,是不是太早了些。”
馮氏屋裡擺著四個打開的箱籠,兩個箱兒都是些綢子,緞子。
剩下的兩個箱兒,其中一個裝的是雜物,其中有兩柄緙絲團扇,極為挑眼。
那扇柄不是常見的棕竹,而是一截白玉,緙絲價兒貴難得,馮氏的嫁妝裡也就只有兩把。
還是她出嫁的時候,她嫂嫂給她添的妝奩。
這樣的扇兒,也只有汴梁高門人家才使得。
馮家在吳家面前,是高門,但在汴梁那邊,說是高門,只怕會讓人恥笑。
如馮家這樣的小官之家,在汴梁不知有多少。
剩下的那個箱籠裡,裝的是一抬炕屏,算不上有多好,只是絹面上繡的仕女像有些考究,便也搬了出來。
“過了年就十歲了,人家都催了,咱也只能趕快為元娘備嫁妝。”
馮氏放下伯府來的信,又拿起了元孃的嫁妝單子,上面連陪嫁幾匹緞子都寫的一清二楚。
單子已經寫完了五張紙,可還是不夠。
“把這兩柄扇兒,都與元娘做陪嫁吧。”
寫在上面,也能體面些。
“娘子……三姑娘也不小了,她的嫁妝也備了起來,這扇兒不與她一把嗎?”
盧媽媽忍不住說,元孃的嫁妝都快要掏空馮氏的陪嫁了。
好的都挑了去,剩下的才能輪到三姑娘。
三姑娘出嫁的時候,要是嫁妝單子上沒有一兩件好的,怕是婆家會看輕。
“我的陪嫁裡,還有幾柄泥金的扇兒。”
伯府那樣的人家,放到汴梁也算是高門子,元孃的嫁妝要是置的薄了,伯府那邊會有怨言。
元娘嫁過去,姑婆不喜,到時會受磋磨的。
“要是三姑娘看到你給元娘置辦的嫁妝這樣厚,她心裡怕是會不好受。
都是你生的,也不好薄了她。”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樣的道理,連盧媽媽都曉得。
“我手裡就這麼多的銀錢,這麼多的物件,若是給她們仨人平分,元孃的那份,就不能看了。
伯府見到這樣的嫁妝單子,怕是要退親。
即使不退親,元娘嫁過去,會有好日子過嗎?”
她只能先緊著元娘這邊。
馮氏心裡還有其他的計量沒有說出口。
她二女的親事還沒有訂下,想來是越不過元孃的。
姐妹倆人,將來一個是嫁高門,一個是嫁下門。
她的嫁妝怎麼能和元孃的相比較。
給二女置的薄些也無妨。
“咱這樣的人家最難了,聽說有的人家,為了給女兒置辦嫁妝,連宅子都給賣了。
這嫁妝攀比之風,愈發嚴重,害的咱也要掏空家底置嫁妝。”
盧媽媽口中的事,馮氏也曉得,還是汴梁四品京官家的事。
她當年出嫁,家裡給她籌備嫁妝,也是費了不少銀錢,如今輪到她給自己女兒置辦,更甚從前。
“以後咱二房在吃穿上,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了。
告訴胡娘子一聲,今年除夜,別做那麼多菜了。
這平日裡的肉食,能減的也都減掉吧。
銀錢都是省來的。”
這什麼事都擠到一起來了,又要置辦年禮,又要置辦兩個女兒的嫁妝。
南邊遭災,又影響了青州,使得米價,肉蔬都貴了不少。
馮氏如今也曉得銀錢不趁手是什麼滋味了。
……
“元娘,你瞧,如今灶房裡的胡娘子,真是越來越不是東西了。”
從灶房提回來飯的銀枝,進了屋。
元孃的屋裡,到處透著一股子官宦人家小娘子的貴氣。
糊窗子的布用的都是從整匹綢子上剪下來的。
她見了坐在椅子上描大字的元娘,說起了胡娘子的不是來。
一邊說,還一邊打開食盒,把裡面的菜端了兩碟兒到元娘跟前讓元娘瞧。
元娘脖子裡戴著一個銀項圈,銀項圈下面是把做工精巧的銀鎖。
梳著雙丫髻,臉龐兒兩邊還留出了一小撮細發,用紅繩綁了。
髮髻上戴著鑲了真珠的頭花。
她和馮氏不同,性子有些驕縱,拿眼兒瞅人的時候,就能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