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未央 作品
第094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
“當真如此?”
未央宮,鳳凰殿。
聽表叔竇嬰說起此事——尤其是說起‘晁錯是在擔心自己的《削藩策》,會給吳王劉濞遞上謀反的刀子’,劉榮只頗有些訝異的瞪大雙眼。
“不應該啊?”
“——拿《削藩策》逼反劉濞,不早就是晁錯和父皇商量好,朝野內外也都心裡有數的事嗎?”
“就算《削藩策》給劉濞提供了大義旗幟,不也應該早就在晁錯的預料之中?”
“都到這個份兒上了,晁錯倒想起來擔心自己的《削藩策》,會給劉濞提供造反的理由、藉口了?”
在竇嬰輕描淡寫的提點過後,劉榮卻非但沒有豁然開放,反愈發感到不解起來。
說不通啊?
這《削藩策》是個什麼玩意兒,作為始作俑者的晁錯能不知道?
——這玩意兒存在的意義,就是名正言順的逼反宗親諸侯!
怎麼個意思?
就是朝堂出了一個新政策,說:哎呀,這些年,諸侯藩王都很是不恭敬,又完全不遵守法紀啊~
為了國家的和諧安定,那就一視同仁的削上一圈,警告一下大家夥兒,讓大家都吹吹風、出出汗吧~
這可不是針對誰啊~
而是在座的各位,都有份兒……
然後,諸侯藩王就坐蠟了。
從,還是不從?
認,還是不認?
若認,那就要被削奪封土,虧得慌;
不認,更就是一個‘抗詔不遵’的大帽扣上來,直接被打入亂臣賊子的行列。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削藩策》和推恩令一樣,都屬於陽謀。
《削藩策》:我要搶你的封土,削你的權利,讓你這個兵強馬壯的諸侯藩王,慢慢變成一個吉祥物,更或直接就是個超大號富家翁、土財主。
伱是乖乖聽話呢,還是要造反?
《推恩令》:我要把你的國土,分給你所有的兒子們,再週而復始,一代一代肢解你的領土,直到你這幅員千里的大國,在子孫後代手中,分裂成千百塊彈丸之地。
你是乖乖聽話呢,還是要造反?
歸根結底,其實就是這一句:你是聽話,還是造反?
而這個選擇擺在諸侯藩王面前,也並沒有什麼好糾結的。
——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又覺得有機會成事兒,那就打!
——若咽的下這口氣,亦或是雖咽不下這口氣,卻又覺得幹不過,那就認。
但劉濞是例外。
當今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劉濞肯定要造反,而且壓根兒不需要再多個藉口。
王太子被長安叫去做質子期間,莫名其妙被皇太子砸死,長安朝堂卻連個說法都不給——單這一件,便足以。
所以,與其說《削藩策》是在逼諸侯藩王做抉擇,倒不如說,是長安朝堂因為吳王太子被砸死那件事感到心虛,才拿出來這麼個明顯的不平等條約,來逼劉濞舉兵。
沒有《削藩策》,劉濞舉兵,那就是為死去的吳王太子報仇,雖然有些任性,但也情有可原;
反觀長安的天子啟,因為自己的年少輕狂,而將全天下的人都推入戰火之中,就算最後平定了戰亂,也將會是置使天下萬民被戰火荼毒的罪魁禍首。
而有了《削藩策》,不管劉濞打起怎樣的大義旗幟,長安朝堂都可以咬死不鬆口:劉濞就是想反抗中央決策,不甘心被削奪封土,才舉兵謀逆!
前者是‘為子報仇,要個說法’;
後者是‘反抗中央,舉兵謀逆’。
孰是孰非,一目瞭然。
在這個前提下,長安朝堂自是巴不得劉濞拿《削藩策》說事兒,更或是拿晁錯來做舉兵的大義旗幟。
——只要別提吳王太子那攬子破事兒,怎麼著都成!
而這,就顯得晁錯‘因為害怕《削藩策》會給劉濞提供反叛依據,而不再堅持削吳王的藩’這一說法,更加讓人理解不能……
“公子認為,陛下想要的是什麼?”
見劉榮苦思冥想,卻仍是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模樣,竇嬰只含笑發出一問。
便見劉榮不假思索道:“自然是劉濞舉兵謀逆,同時又絕口不提吳王太子的事,而是拿朝堂大政,如《削藩策》做文章。”
聞言,竇嬰笑著點點頭,再問:“那晁錯呢?”
“晁錯要的,又是什麼呢?”
劉榮仍是想都不想便開口:“當然也是……”
只是話剛說出一般,劉榮便不由得一愣,寫滿疑惑不解的目光,也隨之逐漸清明。
見劉榮這麼快便意識到問題的關鍵,竇嬰自也是讚賞的點點頭,更是得意的捋起了頜下髯須。
孺子可教……
“公子,忽略了一個關鍵。”
“——晁錯想要的,和陛下想要的,並不完全一樣。”
“陛下推動《削藩策》,最終目的,是要誅滅劉濞,順帶解決宗親諸侯尾大不掉、割據一方的弊端。”
“與此同時,為了不讓劉濞蠱惑太多的民眾,陛下還要保證吳王太子這件事,不會成為劉濞獲取天下人同情、攻訐長安朝堂——尤其是攻訐陛下的手段。”
“所以在陛下看來,劉濞舉兵,無論是打起怎樣的大義旗幟,都可以。”
“但唯獨不能是吳王太子身死——唯獨不能是‘長安天子殺吳王太子’這張感情牌。”
···
“晁錯呢?”
“晁錯想要什麼呢?”
“——從一開始,以《尚書》博士的身份躋身太子宮,成為陛下的肱骨心腹時起,晁錯想要的,就一直都是復興法家,將申不害、商鞅的學問,從‘助秦殘民、助紂為虐’的深淵中拉出來。”
未央宮,鳳凰殿。
聽表叔竇嬰說起此事——尤其是說起‘晁錯是在擔心自己的《削藩策》,會給吳王劉濞遞上謀反的刀子’,劉榮只頗有些訝異的瞪大雙眼。
“不應該啊?”
“——拿《削藩策》逼反劉濞,不早就是晁錯和父皇商量好,朝野內外也都心裡有數的事嗎?”
“就算《削藩策》給劉濞提供了大義旗幟,不也應該早就在晁錯的預料之中?”
“都到這個份兒上了,晁錯倒想起來擔心自己的《削藩策》,會給劉濞提供造反的理由、藉口了?”
在竇嬰輕描淡寫的提點過後,劉榮卻非但沒有豁然開放,反愈發感到不解起來。
說不通啊?
這《削藩策》是個什麼玩意兒,作為始作俑者的晁錯能不知道?
——這玩意兒存在的意義,就是名正言順的逼反宗親諸侯!
怎麼個意思?
就是朝堂出了一個新政策,說:哎呀,這些年,諸侯藩王都很是不恭敬,又完全不遵守法紀啊~
為了國家的和諧安定,那就一視同仁的削上一圈,警告一下大家夥兒,讓大家都吹吹風、出出汗吧~
這可不是針對誰啊~
而是在座的各位,都有份兒……
然後,諸侯藩王就坐蠟了。
從,還是不從?
認,還是不認?
若認,那就要被削奪封土,虧得慌;
不認,更就是一個‘抗詔不遵’的大帽扣上來,直接被打入亂臣賊子的行列。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削藩策》和推恩令一樣,都屬於陽謀。
《削藩策》:我要搶你的封土,削你的權利,讓你這個兵強馬壯的諸侯藩王,慢慢變成一個吉祥物,更或直接就是個超大號富家翁、土財主。
伱是乖乖聽話呢,還是要造反?
《推恩令》:我要把你的國土,分給你所有的兒子們,再週而復始,一代一代肢解你的領土,直到你這幅員千里的大國,在子孫後代手中,分裂成千百塊彈丸之地。
你是乖乖聽話呢,還是要造反?
歸根結底,其實就是這一句:你是聽話,還是造反?
而這個選擇擺在諸侯藩王面前,也並沒有什麼好糾結的。
——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又覺得有機會成事兒,那就打!
——若咽的下這口氣,亦或是雖咽不下這口氣,卻又覺得幹不過,那就認。
但劉濞是例外。
當今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劉濞肯定要造反,而且壓根兒不需要再多個藉口。
王太子被長安叫去做質子期間,莫名其妙被皇太子砸死,長安朝堂卻連個說法都不給——單這一件,便足以。
所以,與其說《削藩策》是在逼諸侯藩王做抉擇,倒不如說,是長安朝堂因為吳王太子被砸死那件事感到心虛,才拿出來這麼個明顯的不平等條約,來逼劉濞舉兵。
沒有《削藩策》,劉濞舉兵,那就是為死去的吳王太子報仇,雖然有些任性,但也情有可原;
反觀長安的天子啟,因為自己的年少輕狂,而將全天下的人都推入戰火之中,就算最後平定了戰亂,也將會是置使天下萬民被戰火荼毒的罪魁禍首。
而有了《削藩策》,不管劉濞打起怎樣的大義旗幟,長安朝堂都可以咬死不鬆口:劉濞就是想反抗中央決策,不甘心被削奪封土,才舉兵謀逆!
前者是‘為子報仇,要個說法’;
後者是‘反抗中央,舉兵謀逆’。
孰是孰非,一目瞭然。
在這個前提下,長安朝堂自是巴不得劉濞拿《削藩策》說事兒,更或是拿晁錯來做舉兵的大義旗幟。
——只要別提吳王太子那攬子破事兒,怎麼著都成!
而這,就顯得晁錯‘因為害怕《削藩策》會給劉濞提供反叛依據,而不再堅持削吳王的藩’這一說法,更加讓人理解不能……
“公子認為,陛下想要的是什麼?”
見劉榮苦思冥想,卻仍是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模樣,竇嬰只含笑發出一問。
便見劉榮不假思索道:“自然是劉濞舉兵謀逆,同時又絕口不提吳王太子的事,而是拿朝堂大政,如《削藩策》做文章。”
聞言,竇嬰笑著點點頭,再問:“那晁錯呢?”
“晁錯要的,又是什麼呢?”
劉榮仍是想都不想便開口:“當然也是……”
只是話剛說出一般,劉榮便不由得一愣,寫滿疑惑不解的目光,也隨之逐漸清明。
見劉榮這麼快便意識到問題的關鍵,竇嬰自也是讚賞的點點頭,更是得意的捋起了頜下髯須。
孺子可教……
“公子,忽略了一個關鍵。”
“——晁錯想要的,和陛下想要的,並不完全一樣。”
“陛下推動《削藩策》,最終目的,是要誅滅劉濞,順帶解決宗親諸侯尾大不掉、割據一方的弊端。”
“與此同時,為了不讓劉濞蠱惑太多的民眾,陛下還要保證吳王太子這件事,不會成為劉濞獲取天下人同情、攻訐長安朝堂——尤其是攻訐陛下的手段。”
“所以在陛下看來,劉濞舉兵,無論是打起怎樣的大義旗幟,都可以。”
“但唯獨不能是吳王太子身死——唯獨不能是‘長安天子殺吳王太子’這張感情牌。”
···
“晁錯呢?”
“晁錯想要什麼呢?”
“——從一開始,以《尚書》博士的身份躋身太子宮,成為陛下的肱骨心腹時起,晁錯想要的,就一直都是復興法家,將申不害、商鞅的學問,從‘助秦殘民、助紂為虐’的深淵中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