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未央 作品

第102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

想不想做太子?

對於劉榮而言,這從來都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送分性質的判斷題。

——要麼做太子,要麼,就做‘蹊蹺而死"的孝景皇帝庶長子。

對於這一點,劉榮心理有很明確的認知,朝野內外也清楚,天子啟,恐怕就更是清楚不過。

但過去,從來沒有人如此直白的問劉榮:想做太子嗎?

就這麼想做太子嗎?

劉榮也從不曾料想過有一天,皇帝老爹居然會這麼直白,又這般突兀的問出這個問題。

——問出這個朝野內外心照不宣,甚至是人盡皆知,卻極其不適合說出口、擺上檯面的問題。

以至於被天子啟這麼冷不丁一偷襲,劉榮一時之間,竟也不由有些愣神。

天子啟卻沒在意劉榮的反應,而是自顧自低下頭,又在手中的騎兵三件套上看了看。

而後,才故作淡然的抬起頭,又莫名咧起嘴角。

“先是鎖子軟甲,當是想要提高我漢家軍隊的防禦力,讓將士們多一條保命手段;”

“發現鎖子甲造價過於高昂,便立即又是瓷器這條財路。”

“瓷器剛開始走上正軌,這就又藉著吳楚之亂,做出這馬鐙、馬鞍及馬掌,來提高騎兵的戰鬥力、降低騎兵的訓練難度……”

“——公子,就這般想要做太子嗎?”

“就這麼急著想要得到軍隊、將官們的效忠,從而逼得朕,不得不與立太子嗎?”

話說的輕鬆寫意,但天子啟此時望向劉榮的目光中,卻夾雜著不知多少種複雜的情緒。

與後世,那些極其抗拒儲君太子‘有出息"的時代不同:漢家作為華夏封建統一王朝的開端,對於儲君太子的態度,其實還是相當寬鬆的。

就拿當今天子啟舉例:八歲得立為太子,十五歲搬出未央宮椒房殿,住進與未央宮隔蒿街相望的太子宮;

而在天子啟正式搬進太子宮之前,獨屬於儲君的一整套班底,就已經被先帝給配齊了。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組成的‘儲君三公";

——門大夫、庶子、舍人、洗馬等職務組成的‘儲君九卿"。

除此之外,還有太子中盾衛執掌的太子衛隊,高達兩千人的武裝力量。

甚至還有在上林苑內,單獨給太子劃出來的‘思賢苑",供太子結交天下豪傑,順帶收穫自己第一批死忠。

要說當今天子啟,最值得信任、最不需要擔心的人是誰?

或許有人會說,是郎中令周仁。

但即便是周仁自己也清楚:當今天子啟最放心、最信任的死忠,絕對是那些生活在思賢苑,租種著思賢苑的皇田,逢年過節都能得到賞賜的佃農。

為什麼?

換位思考一下就知道了。

你原本是個關中的自耕農,祖輩得太祖高皇帝賜下的百畝薄田,年得粟三百來石。

雖然還要去掉稅、賦,以及地方郡縣的苛捐雜稅,但剩下的部分也有個二百來石,足夠你們一家人頓頓吃到七成飽,每年——至少每兩年,還能有一件新衣服穿。

後來,你家中發生了重大變故,如親長離世之類,逼得你只能將田產盡數變賣,用於這位親長的治療和喪葬事宜。

失去了田產,你便從自耕農變成了佃農。

按照村裡的慣例,你只能低聲下氣的去求某位富戶,好租種人家的田——不會太多,頂多也就三五十畝。

辛勤勞作一年,能得一百多石粟米,還要從中拿出四成甚至一半給富戶,來作為你租種田畝的佃租。

可供你耕作的田,變成了過去的一半,再算上還要拿出近半農獲作為佃租,你們家的年收入,瞬間下降到了原來的四分之一。

本就是勉強溫飽的程度,如今家裡只少了一口人,收入卻驟降四分之三,單靠種地,你顯然養不活這一家老小。

於是,你的妻子開始替人縫補、漿洗衣服,你的兒子去山上拾柴、捕兔。

可即便是這樣,你們家也還是要三不五時向鄉鄰借米下鍋,才能勉強維持生存。

隨著時間一年年過去,你們家欠的糧食越來越多,幾乎到了秋收之後還完債,就基本剩不下什麼的程度。

到了這時候,你不得不開始考慮賣兒賣女,甚至把自己也給賣進某個大人物府中,委身為奴……

這,便是如今漢家的自耕農,一步步成為半自耕農、佃農,乃至最終失去戶籍,為人奴僕的大致歷程。

而思賢苑那些租種皇田的佃農,卻是極為幸運的一批人。

——就在你要賣兒賣女的時候,官府發來消息,說你的申請通過了審核,你可以去租種上林苑的皇田了!

你說你已經沒有糧食了,官吏說沒關係,先借你一點,秋收後還就行!

於是,你拖家帶口去了上林苑,簡單搭了個茅草屋,就這麼住了下來。

官府借給你種的田不少,足有七八十畝;

佃租也只有兩成而已,比民間少了一半不止!

你擼起袖子,努力耕作,到了夏天,官府又發來消息,說你租種的那片田,被劃入太子的思賢苑了,你從此成了太子的佃農。

太子來了一趟,給思賢苑的佃農們許下了不少賞賜,還免了三年農稅。

就這麼過了十來年,你仍舊在佃租八十畝田,一家老小都已經能保證溫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