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363章 中國文學的‘涿縣宣言’

 作家們立刻冒頭,很快便集結到了宴會廳。

 這兩天時間裡,大家一直在等著林朝陽這篇文章的出爐,趕在會議離開前的最後一天,大家終於趕上了。

 經過兩天的發酵,林朝陽提出的“尋根文學”已經成為了這次會議所有參會作家耳熟能詳的概念,也獲得了絕大多數參會作家的認可與支持。

 在離開前的最後一晚能夠得見這篇文章的真容,也使得大家這次的涿縣之旅變得圓滿。

 文章的手稿就一份,作家們都躍躍欲試的想先睹為快。

 李拓將手稿拿在手中,站在會場的最中間,朗聲道:“我知道大家都想一睹為快,不過稿子就一份。這樣吧,我來當個肉喇叭,給大家朗讀一遍,行不行?”

 聽了他的建議,眾人齊聲表示贊同,這確實是最好的辦法。

 肩負了大家的期望,李拓手裡捏著手稿,眼神先是在稿子上停留了幾十秒,似乎在默讀上面的內容。

 等他覺得熟悉了之後,才緩緩開口。

 “《文學的根》,作者林朝陽。

 我以前常常想一個問題:絢麗的中華文化到哪裡去了?曾經有朋友對我說,他在汨羅江邊插隊落戶,住地離屈子祠僅二十來公里。

 ……

 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中寫了一個現代派畫家。但他真誠推崇提香等古典派畫家,倒是很少提及現代派同志。

 他後來逃離了繁華都市,到土著野民所在的叢林裡,長年隱沒,含辛茹苦,最終在原始文化中找到了現代藝術的支點,創造了傑作。這就是後來橫空出世的高更。

 ……”

 李拓剛拿到稿子,也不是專業播音員,因此一開始讀起來磕磕絆絆,但慢慢的,他的思想逐漸被林朝陽的文字俘獲,全神貫注到文章之中,聲音變得飽滿、炙熱,飽含情感。

 不僅是他,其他參加會議的作家們也同樣如此。

 雖然這篇文章的大部分內容大家都已經通過林朝陽的講述瞭解了,可當這些思想從語言變成文字,再回歸語言充實進大家的內心,卻讓這些人心中生出了一種難以言表的激動與熱血澎湃。

 “……這裡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改革和建設,在向西方‘拿來’一切我們可用的科學和技術、思想和制度,正在走向現代化的生活。

 但陰陽相生,得失相成,新舊相因。

 萬端變化中,中國還是中國,尤其是在文學藝術方面,在民族的深層精神和文化特質方面,我們仍有民族的自我。

 我們的責任也許就是釋放現代觀念的熱能,來重鑄和鍍亮這種自我

 ……”

 林朝陽的這篇《文學的根》洋洋灑灑上萬言,堪稱雄文。

 李拓全程聲音洪亮高亢,朗讀到最後,他的聲音已經沙啞,卻始終透露著一股堅實。

 讀到最後,他的眼眶發紅,臉上寫滿了莊重,鏗鏘有力的聲音響徹整個宴會廳。

 “一個民族自己的過去,是很容易被忘記的,也是不那麼容易被忘記的。

 我們的文學必須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文化傳統的土壤裡,根不深,則葉難茂;根若深,則生機勃發。

 文學有‘根’,我們的文化才有‘根’,我們的民族才有‘根’。

 有朝一日,中華民族文化才能再次涅槃重生,光耀世人!”

 文章到此結束,李拓猛地站上椅子,手中稿紙揮動,獵獵作響。

 “這,就是中國文學的‘涿縣宣言’!”

 這一句,是氣吞山河的豪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