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不滿意男主角
鄒文懷早年做的是新聞行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是在50年代末才在友人的介紹下進入了邵氏工作,並因其出眾的語言天賦和聰明才智而深得老闆的賞識。
巔峰時期他在邵氏的影響力比老闆邵六爺還高,許多邵氏工作人員只知鄒文懷,而不知邵六爺。
這也是造成鄒文懷出走邵氏的兩個根本原因之一功高蓋主。
另一個原因就是鄒文懷不滿邵氏對員工的苛待,向老闆提出了分紅的想法,但都被邵六爺壓了下去,並且在六十年代後期引入了方小姐來制衡鄒文懷。
所以鄒文懷成立嘉禾後對於明星的大方,未嘗沒有“自己淋過雨,也要為別人撐傘”的心理在。
當然了,在商言商,他作為老闆願意給手下的明星分紅,更多的還是因為這些明星可以為他賺錢。
要不然,他為什麼不給那些幕後團隊分紅呢?
如果把香江影壇三個霸主做個類比的話,邵氏是眾生平等,別管什麼明星、名導、名編劇,到我這都是牛馬。
而嘉禾呢,鄒文懷吸取了在邵氏的經驗教訓,把明星當成是第一生產力。
但他的這種思想同樣是有侷限性的,否則新藝城為什麼會在短短兩三年之內崛起呢?
因為新藝城抓住了鄒文懷所忽略的東西,那就是相比明星,幕後製作團隊才是更加重要的生產力。
類比下來不難發現,三個霸主代表了香江影壇的三個發展階段。
這次許觀文要轉型,拉來了林朝陽和李翰祥,並且答應了他們這兩個幕後人員的分紅和投資要求,並不符合嘉禾一直以來的風格,反倒是有點像對手新藝城的做法。
而鄒老闆之所以會答應,未嘗不是一種嘗試。
進入1985年,邵氏已經日暮西山。上半年已經過去了大半,至今為止邵氏出品的影片尚未有一部票房超過千萬港元。
不僅是本埠票房盡顯頹勢,連外埠市場也同樣如此。
今年3月,邵仁枚因病去世,他便是“邵氏兄弟”中的“兄弟”,1958年與邵逸夫共同成立邵氏兄弟影業香江有限公司。
二十多年間,兄弟二人精誠合作,打下了邵氏兄弟在香江影壇的偌大江山,影響力輻射東南亞。
邵仁枚去世,再加上公司業績連年下降,最近外界一直有傳聞,說邵六爺已經有意將邵氏兄弟影業結業。
現在邵氏垂垂老矣,已經不需要再擔心了。
嘉禾正當壯年,新藝城如日中天,接下來幾年香江影壇必定會是這兩家的楚漢爭霸。
所以現在這個階段,鄒老闆必須要團結能夠團結的所有力量以應對新藝城的挑戰。
許觀文的轉型之作,他自己要佔據主導權,拉來了李翰祥和林朝陽,鄒文懷樂見其成。
一方面是分擔了嘉禾投資的風險,另一方面鄒老闆也想借此嘗試嘗試新藝城的路數,加大對幕後人才的投入,看看回報如何,是否值得他投資下去。
幾人在鄒文懷辦公室中詳談了一個多小時,將電影投資和製作的一些具體細節確定了下來。
新電影的投資方包括了四方,分別是嘉禾電影、許氏影業、新崑崙影業和林朝陽,電影總投資550萬港元,投資比例分別為4:3:2:1。
其中林朝陽以劇本折價55萬港元作為投資,享受同等份額分紅。
“導演人選,我計劃讓許鞍華來,你們覺得怎麼樣?”
商討完投資份額的事,鄒文懷又問起了大家導演人選的意見。
許鞍華是香江電影新浪潮湧現的新導演之一,最近幾年連續執導了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