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傳播業第一股(感謝躍馬天山的盟主)
關鍵是明報企業的逼格比走平民路線的東方報業高多了,逼格高,影響力自然強,傳播業比的就是社會影響力。
所以投資機構和投資者們樸素的認為,明報企業的股價潛力絕對不會比東方報業低,這也就造就了明報企業上市前的火爆認購。
上市這天上午,陶玉書和金庸共同站在聯交所交易大廳敲鐘。
被特許進入交易大廳的記者們瘋狂的按著快門,交易大廳內閃光燈亮成一片,紛紛將陶玉書和金庸收入鏡頭。
有些記者找的角度很刁鑽,將站在角落裡的林朝陽也掃了進去,他們甚至連這張照片的配文報道都想好了一一《傳媒女王背後的男人》。
上市敲鐘,說敲鐘不準確,實際上是敲鑼。
鑼聲一響,黃金萬兩!
這話誇張了點,但大抵是沒錯的。
明報企業上市股價3.2元,開盤僅半個小時後股價便飆升40%,直到早市結束,股價漲到了5.1
元,漲幅達60%。
中午休息一小時後午市開始,股價仍在狂突進。
到下午4點收盤前,明報企業股價小幅下挫,以6.2元每股價格收盤,漲幅領跑恒生指數,總市值達到了46.5億港元。
而在明報企業上市後,林朝陽夫妻通過明成傳媒、玉郎機構控制的股份高達61.28%。
按照明報企業上市首日收盤股價,夫妻倆持有的股份價值28.5億港元,這還沒算明報企業上市融資的4.8億港元。
明報企業上市的第一天,不管是陶玉書還是金庸都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兩人在聯交所交易大廳接受了多家媒體的採訪。
在談到退休問題時,金庸表示,他至少還要為《明報》再服務三年,這是陶玉書收購明報集團前便跟金庸談好的條件。
明報集團是金庸一手創立的,在集團內部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在收購、合併、上市這個關口,如果他直接全身而退,肯定是極其不利於股價穩定的。
談到對企業控制權問題和未來發展時,金庸談到:
「我希望報館現代化,我們長期家庭式經營,今後要制度化,上市是公司邁向制度化管理最好的契機。
林太是巾幗英雄,縱橫商海一路乘風破浪,我相信在她的帶領下,新的明報企業必定會大放異彩!」
花花轎子眾人抬,陶玉書在接受《南華早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
「明報企業的成功離不開《明報》的成功,這都要歸功於查先生個人的遠見。
由早期以武俠的金庸作號召,邁向60年代以政論聞名的查良鏞年代,以至目前上市的明報企業。
查先生成功的將明報企業塑造成為一份備受知識分子尊敬的報業公司,可見他的高瞻遠矚。」
明報企業上市後,陶玉書成了公司的實控人,金庸則退到管理者的位子上,二者看起來關係融洽和睦,悍相惜。
這無疑極大的增強了投資者對明報企業上市後的信心。
次日一早,關於明報企業成功上市的新聞鋪天蓋地的出現在香江各大報紙的版面上,陶玉書和金庸的形象以及言談也被媒體們廣泛報道,
上市第一天股價增長93%,市值達到46.5億港元,證明了市場對於明報企業的認可和期望。
在許多媒體看來,明報企業成為港股傳播業第一股只是時間問題了。
事實證明,這些媒體猜對了,但沒完全猜對。
明報企業上市第二日,股價繼續攀升,只用了不到一週時間,股價便由3.2元提高到了9.2元,
累計漲幅187%。
市值也來到了69億港元,成功趕超東方報業的63億港元市值,成為港股傳媒業第一股。
這個股價和市值對於剛剛上市的明報企業來說,肯定是虛高的,但也證明了市場對於明報企業的信心和認可度。
從上市前的一個多月到上市後的一週多時間,陶玉書一直開啟著卷王模式,沒有一刻懈怠,不是才接受採訪,就是在接受採訪的路上。
5月23日,《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刊登了一份關於陶玉書的深度採訪。
這份報紙是《華爾街日報》在1979年創辦的綜合性日報,亞洲版的總部就放在了香江。
作為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從創刊便成為了亞洲財經新聞領域的權威雜誌。
自六十年代開始,香江報業的發達程度便冠絕亞洲,即便是報業同樣發達的日本也稍遜一籌。
明報企業上市短短几天之內便成為港股傳媒業第一股的位置上,自然引起了《華爾街日報》的關注。
早在去年它們就關注過陶玉書收購明報集團的事,還將陶玉書捧上了香江「傳媒女王」的寶座上。
現在《華爾街日報》的話可以說是極有先見之明,它們自然不能放過宣傳自家報紙遠見卓識的這個機會。
「初見陶,很難想見她已經35歲了。當然,這只是視覺上的第一印象一一年輕、貌美。
實際上她掌握著兩家港股傳媒上市公司和在亞洲規模首屈一指的電影公司,以她年紀取得這樣的成就是難以想象的。
筆者對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旺盛的精神狀態和鬥志,她似乎不知道什麼叫疲倦。
每天早上8點,她會準時出現在公司大樓裡,職員們見面會以「林太」來稱呼她。
中國人並不冠夫姓在前,這是香江人獨有的習慣,陶對此並不排斥,反而很高興,她說她的成功離不開丈夫的支持。
她特意強調,這並不是中國人的謙虛習慣,而是事實。
陶的丈夫是家,曾獲得過法國勒諾多文學獎,作品暢銷世界各國,也包括美國,她對此深感驕傲。
工作中的她深陷各種事務,電影、漫畫、遊戲、新聞、出版———
在這些繁雜的工作中,她總能輕而易舉的理出頭緒,並做出決斷。
頭腦清醒而理智,充滿了活力與幹勁,和太過優秀的同事一起工作,總是一件令人很有壓力的事,這是陶的下屬們的感受。
通常,陶會在晚上8點前下班,這是她和丈夫的約定。
她說自己經常會因為太過投入工作而忽略了陪伴家人,她對此有些內疚,但很難改變,幸好家人們都很理解她。
從英皇道到深水灣有11公里,路過7個紅綠燈,陶說她除了過年,她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都通勤於這條路上。
深水灣道75號是陶和丈夫林在去年購入的別墅,這周圍的別墅群在七十年代之前並不起眼,後來住在這裡的李嘉誠成為了香江首富,這裡才成了香江富人們爭相購買的熱門豪宅區。
筆者和陶回到家時,林已經準備了一桌美食。她說這是她家的傳統,每當有客人登門,丈夫就會下廚,展示一下他的絕活。
好吧,我承認,他的手藝確實不錯,讓我想起巴黎七區的馬克思咖啡館,那是巴黎最棒的餐廳。
溫柔又有才華的丈夫,可愛的兒女,事業有成,美貌而智慧,當筆者將這些要素羅列到筆記本上時,不禁有些失神。
在筆者採訪的上百位對象當中,陶也許不是最富有的企業家,但她一定是最成功的、最幸福的《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對陶玉書的採訪被放在了報紙的頭版,《亞洲女性的新時代典範深度訪問明報企業掌舵人陶玉書》一文佔據了幾乎一整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