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夜釣藍鰓太陽魚
夜晚的元陽梯田,依舊是魅力四射的,熱情好客的哈尼族人民用自己的熱情點亮了這片天地。
網上不是有這麼一句話說得好,額,全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五個能歌善舞,只有一個漢族喝酒吹牛,這沒有什麼貶義的意思,而是說了一個事實。
哈尼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哈尼族見於漢文史籍的名稱,有“和夷(蠻)”、“和泥”、“窩泥”、“阿泥”、“哈泥”等。自稱多達30餘種,如“哈尼”、“僾尼”、“碧約”、“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奕車”、“阿木”等等。後來,經本民族商定,以“哈尼”為統一的族稱。
哈尼主要居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的紅河縣、綠春縣、元陽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等四縣;雅尼居於西雙版納自治州及瀾滄縣;卡多、豪尼、碧約、布都、白宏等均交錯聚居或散居於景東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等市縣。本民族內部之間的互稱和其他民族對哈尼族的稱謂也不盡一致。見於漢文史籍中的歷史名稱,秦漢時期稱“昆明叟”,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烏蠻”,唐南詔、宋大理國時期稱“和蠻”,元朝稱“斡蠻”、“斡泥”,明朝稱“窩泥”、“和泥”,清朝稱“和泥”、“窩泥”、“禾尼”。哈尼族在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名稱的出現及其分佈變化,反映了歷史上他們遷徙流動的情況。名稱雖多,其音義卻基本一致,均與目前的自稱和互稱相同或相近,都從“和”音,其義仍為“和人”。可以說,哈尼族兩千多年來基本上就具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和人”。
哈尼族是一個與音樂歌舞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羅作舞等。樂器有俄比、扎比、三絃、四弦、把烏、響篾、稻杆、葉號、竹腳鈴、牛皮鼓、鋩鑼等。把烏為哈尼族獨有樂器,極有名,金竹製成,狀如笛子。吹嘴有簧片、音色寬廣渾厚,意韻悠遠纏綿。近年經音樂家改制,音域擴大,音色更為豐富,曾受邀赴歐洲諸國演奏,深受歡迎。
所以夜晚的元陽梯田,能歌善舞的哈尼族人民用自己的熱情,熱烈的歡迎來自四方的遊客,夜晚不僅有篝火,有載歌載舞的哈尼族人民,還有各種美食。
李強和汪雪琪在民宿老闆的帶領之下,穿越這片熱鬧,走入了黑暗,老闆的電動三輪車在鄉道上行駛了大概半個小時後,李強和汪雪琪藉著月光和星光,看到了夜色之下的波光粼粼,更是看到了水面上閃爍著的點點的色彩之光。
看來在這樣的夜晚,有的人喜歡載歌載舞的熱鬧,有的人卻是喜歡享受夜晚的寧靜,都是同道中人,每一個閃光之後,都會有一個釣魚佬隱匿在黑暗之中,除非中魚的時候,那一閃而開的燈光,你能看到一張燈光之下,宛如鬼魅的人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