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奔跑的蝸牛v 作品

第160章 收穫的季節

 黃原的徐家村大隊,徐志全收到了鄭衛民的信。 

 “衛民娃對咱們大隊還是很關心的嘛!”徐志全撮著牙花子對婆姨賀英說道:“你看看,這信又來了。” 

 賀英認的字不多,看不懂信,只是說道:“人家衛民有良心,忘不了咱們大隊!這馬上都要收玉米了,附近的幾個大隊可都看著呢。” 

 “有甚好看的?”徐志全眼睛鼓了鼓,卻又很得意:“這次一定讓他們把眼珠子都給瞪出來!” 

 正如鄭衛民所猜,儘管錯過了播種,但在後期的照料上,徐家村大隊的人都非常上心,今年秋天一定是個好收成。 

 “等收完玉米你再給衛民回信吧。” 

 “那是自然,要不空口白牙的,我寫什麼?” 

 徐秀蓮的師專讀到了第三年,讀完大三就要出來工作了;但她自家事自家知,教書這種事情她實在做不來,雖然唸了大學,但工作之後可能都比不過人家民辦老師。 

 周玉秀比她晚了一年,但人家的本事放在那裡,徐秀蓮能感到壓力。 

 剛一開學,她和周玉秀範成功都收到了鄭衛民寄來的明信片,三個人湊在一起說笑了好久。 

 但沒過幾天,鄭衛民的信也到了,在打問大隊責任制的狀況。 

 徐秀蓮沒有隱瞞,把黃原地區的見聞都寫給了鄭衛民,不單單是原北縣,其他的幾個縣也有不少大隊開始了責任制。 

 “有田專員支持,很多大隊都放開了幹,但有很多公社的領導不太情願,有個順口溜都流傳開來了,叫上面放,下面望,中間有些頂門槓……” 

 信的末尾,徐秀蓮說今年會在秋收的時候回家看看,她要看一看這個不一樣的時刻,等收完了玉米,她會再給鄭衛民寫信的。 

 不少人都在等著秋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他的地區可能還能打個折扣,但安徽那邊可是最先改革的,他們承受的壓力最大。 

 不少記者都奔赴安徽,力求在第一時間拿到最準確的資料。 

 國慶節之前,附小的課餘輔導員報名工作完成,效果比想象的要好;鄭衛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人多了,其二是大家還沒有那麼功利,他們願意多做一些事情。 

 收到徐秀蓮的信之後,鄭衛民對秋收很是期待。 

 蔡志勇同樣期待:“今年秋收結束,報紙肯定會有報道!我要把報紙收好,拿回去給大傢伙看。” 

 陳宣加入了談話:“報紙上有報道不假,但依舊有人在唱反調!你們知不知道,安徽今年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