饞嘴小貓咪 作品
第043章 孫發財的蹤跡【求月票】
孟德獻刀?
李裕拿起《三國演義》翻了翻,發現王允請客吃飯,還真是孟德獻刀的前奏。
司徒王允借自己的生辰為由宴請群臣,席間想到偌大漢朝即將滅亡在董卓手中,忍不住掩面哭泣。
其他朝臣聞言也跟著哭,只有驍騎校尉曹孟德撫掌大笑,譏諷群臣只會哭。
接下來就是跟王允私聊,獲得了號稱司徒府雙絕的七星寶刀,打算行刺董卓,為國除害。
該說不說,年輕時候的曹阿瞞還是很忠心的,刺殺不成當即逃走,回老家招兵買馬,準備武力討伐董卓。
“賢弟,你說為兄要不要助阿瞞一臂之力?”
呂布雖然聽李裕講過這段劇情,但想到即將發生,臉上滿是抑制不住的興奮。
很顯然,對於董卓的惡行,他也想跟著湊這個熱鬧。
李裕覺得這會兒殺董卓雖然可以為國除害,但對呂布來說沒啥實質性的好處,因為朝堂會被士族集團牢牢把控,他一個地方來的武夫,好好當狗腿子才是正途。
董卓不就是靠著給袁家當狗才一步步爬起來的嘛。
袁家以為不管誰上位都能保證家運亨通,卻沒想到,十八路諸侯來襲,董卓二話不說先把他們家上百口人拉城牆上剁了。
一同被剁的,還有袁家四世三公的驕傲。
現在呂布想要參與孟德獻刀,可以是可以,但撈不到任何好處,甚至還會因平時跟董卓走得太近而被士族砍了腦袋。
想到這裡,李裕說道:
“我勸你作壁上觀,別參與,有機會就跟曹操打好關係,或者放他一馬,曹操前期一直以漢臣自居,是可以合作的。”
呂布很是遺憾:
“如此好的機會,真是可惜了。”
李裕端起茶壺給他倒了杯茶:
“回去多問問賈詡,他肯定也不贊成這件事,董卓不死對你才有利,死了反而會牽連到你。”
“好,為兄回去就向文和先生請教。”
呂布嫌現代的茶沒滋味,去廚房拿了一隻燒雞和兩隻滷豬耳,再配上一瓶白酒,吃喝起來。
每次臨走前都要吃飽喝足,就不能帶過去跟賈詡一塊兒分享?真是職場低情商的典型教材啊……李裕在心裡嘀咕一句,想起送宣紙的事,捧起茶杯呷了一口:
“蔡邕現在如何?”
“得到了董卓重用,官位幾天升一級,很多朝臣都羨慕不已。”
呂布拿起一塊滷豬耳塞進嘴裡,又啃了口解膩的洋蔥,然後抓著他最喜歡的藍瓶二鍋頭猛灌一大口,接著說道:
“蔡邕有一女,名叫蔡琰,曾嫁於河東衛家,聽說才貌雙絕,前兩天有登徒子上門騷擾,被打出去了依然守在門口不肯離去……可惜為兄守衛皇宮,否則真想去看看這位登徒子是誰家公子,居然如此放浪形骸。”
李裕笑了笑:
“曹操和袁紹剛成年那會兒還去劫新娘子呢,漢朝民風開放,等到宋朝之後,尤其是明清時期,就不會出現這種場面了。”
李裕拿起《三國演義》翻了翻,發現王允請客吃飯,還真是孟德獻刀的前奏。
司徒王允借自己的生辰為由宴請群臣,席間想到偌大漢朝即將滅亡在董卓手中,忍不住掩面哭泣。
其他朝臣聞言也跟著哭,只有驍騎校尉曹孟德撫掌大笑,譏諷群臣只會哭。
接下來就是跟王允私聊,獲得了號稱司徒府雙絕的七星寶刀,打算行刺董卓,為國除害。
該說不說,年輕時候的曹阿瞞還是很忠心的,刺殺不成當即逃走,回老家招兵買馬,準備武力討伐董卓。
“賢弟,你說為兄要不要助阿瞞一臂之力?”
呂布雖然聽李裕講過這段劇情,但想到即將發生,臉上滿是抑制不住的興奮。
很顯然,對於董卓的惡行,他也想跟著湊這個熱鬧。
李裕覺得這會兒殺董卓雖然可以為國除害,但對呂布來說沒啥實質性的好處,因為朝堂會被士族集團牢牢把控,他一個地方來的武夫,好好當狗腿子才是正途。
董卓不就是靠著給袁家當狗才一步步爬起來的嘛。
袁家以為不管誰上位都能保證家運亨通,卻沒想到,十八路諸侯來襲,董卓二話不說先把他們家上百口人拉城牆上剁了。
一同被剁的,還有袁家四世三公的驕傲。
現在呂布想要參與孟德獻刀,可以是可以,但撈不到任何好處,甚至還會因平時跟董卓走得太近而被士族砍了腦袋。
想到這裡,李裕說道:
“我勸你作壁上觀,別參與,有機會就跟曹操打好關係,或者放他一馬,曹操前期一直以漢臣自居,是可以合作的。”
呂布很是遺憾:
“如此好的機會,真是可惜了。”
李裕端起茶壺給他倒了杯茶:
“回去多問問賈詡,他肯定也不贊成這件事,董卓不死對你才有利,死了反而會牽連到你。”
“好,為兄回去就向文和先生請教。”
呂布嫌現代的茶沒滋味,去廚房拿了一隻燒雞和兩隻滷豬耳,再配上一瓶白酒,吃喝起來。
每次臨走前都要吃飽喝足,就不能帶過去跟賈詡一塊兒分享?真是職場低情商的典型教材啊……李裕在心裡嘀咕一句,想起送宣紙的事,捧起茶杯呷了一口:
“蔡邕現在如何?”
“得到了董卓重用,官位幾天升一級,很多朝臣都羨慕不已。”
呂布拿起一塊滷豬耳塞進嘴裡,又啃了口解膩的洋蔥,然後抓著他最喜歡的藍瓶二鍋頭猛灌一大口,接著說道:
“蔡邕有一女,名叫蔡琰,曾嫁於河東衛家,聽說才貌雙絕,前兩天有登徒子上門騷擾,被打出去了依然守在門口不肯離去……可惜為兄守衛皇宮,否則真想去看看這位登徒子是誰家公子,居然如此放浪形骸。”
李裕笑了笑:
“曹操和袁紹剛成年那會兒還去劫新娘子呢,漢朝民風開放,等到宋朝之後,尤其是明清時期,就不會出現這種場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