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之雄 作品

第三百五十六章 龍芯一號橫空出世

“宋老,聽說咱們北方所那邊生產的飛機,不講究標準化,每一架都是單獨裝配,一架一個樣,是不是?”



“秦總,你不懂飛機的製造,想要標準化,達到互換的標準,可不容易啊!”宋老的臉上露出了一些無奈:“比如說,殲八飛機使用的整體式機尾罩,在尾尖分佈著密集的焊點,在裝配的時候需要電焊,焊好了之後會收縮,從而產生裝配應力,導致出現誤差。”



當年,宋老也是在北方所裡待過的,當的還是氣動室的主任,把殲七搞成雙發放大版,這其實是宋老最先提出來的。



對殲八的裝配工藝,宋老也是清楚的:“這個簡單的尾尖,最大的間隙就能達到7.5毫米,裝配的時候,師傅們靠榔頭敲上去,會產生非常大的裝配載荷,上下尾尖錯位,連續造了三架原型機,沒一個合格的,也只能湊合著用,因為裝配應力過大,在飛行的時候還出現過把固定螺栓拉斷的情況。”



說起這些來,宋老是滿臉的無奈,其實,這也是工程上的問題,是個大難題啊。



“那你們所研發的項目,也會遇到這種問題嗎?”



“肯定會遇到,但是也肯定會比殲八的問題小很多,畢竟,我們用的是計算機輔助設計,生產的時候也大量使用數控車床。”



說起數控車床的加工來,會有很多看上去矛盾的說法,比如說,有人提出觀點:老師傅的技術更先進,可以加工出來比數控機床更精密的零件!既然這樣,還要數控機床幹啥?



老師傅的技術,那是有前提的,比如說,加工廢了一個,就接著加工第二個,加工上十個八個的,有的誤差大,有的誤差小,運氣好的,自然就比數控機床的精度還要高一個數量級了,老師傅那雙靈巧的手,可不是數控機床能比的。



但是,任何一個現代工廠都不會允許這樣的浪費,這就得用數控機床,同樣生產十個零件,精度或許比不上老師傅精心挑選出來的那一個,但是這十個零件加工精度都一樣,都能滿足使用!這就是數控加工最大的好處,標準化,可以大批量生產完全一樣的零件!



“美國人在製造f-15戰鬥機的時候,就大量應用數控機床,生產大量的標準零件,互換性很好,我們手裡的項目,當然也要向這個方向努力。”宋老說道:“當然了,很多也是由於技術原因決定的,比如說在大梁上開孔,在地面上開好孔,當把大梁吊起來之後,由於自身重量會產生變形,原本的大梁開孔就會有誤差……”



說起這些來,宋老也是打開了話匣子。



殲八零件不能互換的問題,在後世有很多說法,有人罵,有人洗,實際上,這些都是外行,就像是說起三缸機不穩定來,有人就會說為啥三角形最穩定一樣。



秦鋒又莫名地想起來了92手槍的彈匣,出廠的時候,一支槍配兩個彈匣,自己用自己的,如果換了別的彈匣,輕則裝不進去,裝進去了也扣不緊,重則隨時都會在射擊中掉落。



當時就有一個說法,這是設計師故意這樣設計的,萬一警察的槍被歹徒搶了,只要沒搶到彈匣就用不了,只能感慨這種說法的腦回路太與眾不同了,戰場上自己的槍裡沒子彈了,戰友扔過來一個彈匣,結果還用不了?這又不是開鎖,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92式的改款,介紹的時候就有一個重大進步:解決了彈匣不能互換的問題,實際上,不過就是提升了加工的標準,讓所有彈匣和槍膛的標準一致,自然就能互換了。



“汽車的流水化生產催生了標準化,但是飛機的生產,在很長時間裡都是工位上的組裝。”宋老繼續介紹:“更類似於手工裝配,從飛機廠的角度上來看,也沒必要追求互換性。”



早些年,汽車生產也是固定工位,一名手藝精湛的老師傅可以完成一輛車的全部裝配過程,但是裝配效率低下,工人培訓難度極大,福特首先搞出來了生產流水線,將工位分開,讓每一個人只負責一個工藝,大大加快了裝配速度,提升了裝配質量,降低了工人培訓的難度,從此,工人再也沒有全套技術了,每人只能幹一個工作。



飛機還沒有流水線,依舊是固定工位,擺起臺架來,大傢伙天天上班,就來到自己那個工位上組裝,一架飛機可能要幾個月甚至一兩年才能裝配起來。



殲八雖然早就研發出來了,但是生產相當緩慢,除了性能太差部隊不願意多要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裝配。



“宋老,說起這個來,我倒是想到了一種先進的裝配方式,脈動流水線您聽過嗎?”



啥?



飯桌上的發言權到了秦鋒這裡,他開始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來,脈動生產,就是節拍式生產,工位依舊流動起來,但是不像汽車生產線那樣,打個螺絲就流動一下,大致分成四個工位,完成一個工位就到下一個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