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年輕的朋友們,今天來相會…】求追讀
但蔣琴琴這一套是彝族女子結婚時所穿,自然是與眾不同的,以銀飾包裹在帽子上,形成下窄上寬漏斗型的頭飾,跟苗族的銀飾很像。
“琴琴,走慢點,這頭飾好幾斤重呢。”
看著戴好銀飾帽子走出去的蔣琴琴,趙雪連忙跟在後面,免得這丫頭戴不住掉下來。
“沒事的乾媽,這點重量不算什麼,我在學校的時候,還戴過更重的呢。”
蔣琴琴笑了笑,她是練刀馬旦的,演的角色都是樊梨花、穆桂英這些。
這類旦角的腦袋上,可都是要戴厚重“冠頭”的。
如此一來,京劇演員們腦袋承重的能力是比尋常人高的多。
“倒也是。”
趙雪聽到這話,也是笑了笑,京劇頭冠可不比這銀飾輕多少,有的還要更重一點。
.............
“小李導,都已經準備好了,篝火也已經搭好了,群演們也都已經到齊,隨時可以開始了。”
一名場務跑過來彙報。
這場戲是一場大戲,也是這部電影投資最大的場面,足足花了3000塊。
2000塊是請村民們吃喝的錢,另外1000塊是之前找人從廠裡面找人訂做的一些道具,諸如紅傘、紅燈籠等等。
本來李建覺得沒這個必要,畢竟這部電影的核心宗旨是父子情,加上本身村子這邊也很支持,各家各戶都出了人手來幫忙客串群演。
那對新人夫婦自己也找了一個樂器隊來奏他們彝族的音樂,還有附近村子的年輕人來配合跳他們的彝族舞蹈,是足夠拍好這場戲,而且還是原汁原味的。
但李藝書還是堅持這麼做。
倒並不是為了1:1還原,而是為了更好地在日後報名參加電影節的時候賣出去。
如今雖然改革開放十來年了,但國外對於國內的印象,還停留在過去,亦或者是世界各地的唐人街。
加上張一謀拍攝《紅高粱》奪得了柏林金熊獎後,紅色就成為了外國人對於國內的第一印象。
再之後,張一謀拍的《菊豆》,也同樣是以大紅色為主基調。
所以《那山那人那狗》配上一點紅色的基調,還是很有這個必要的,同時這種質樸的民族特色,同樣是能夠帶給觀眾別樣的觀影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