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公子在年 作品

008【三月劇組殺青,歐洲三金的喜好】

 第一就是學好萊塢,拍攝商業電影;另一個就是向歐洲靠攏,拍攝文藝片。

 或許以幾十年後人們的目光來看,那肯定是要以好萊塢的商業大片學習的。

 畢竟未來是商業片的時代,文藝片幾乎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

 可要知道在八十年代初期,美蘇冷戰還在繼續對峙著。

 1981年蘇聯舉辦大軍演,足足出動了50萬大軍,運輸機空投坦克,鋼鐵洪流彷彿只需要一天就能橫掃歐洲。

 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之下,電影人往往會對反戰思想、人文思想、政治抱負過多的投入。

 歐洲三大電影節又以文藝片為主,如此一來,自然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電影人。

 可以說如今柏林、戛納、威尼斯這三大電影節,是世界上電影最高獎項了。

 至於美國的奧斯卡,那不過是北美那幫人自娛自樂的工具,就好比香江的金像獎一樣。

 真正將奧斯卡在國內炒作起來的,還是後來李按憑藉《臥虎藏龍》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然後票房又全球大賣好幾億美元。

 這才讓準備朝著商業片領域發展的國內電影人們,開始憧憬起獲得奧斯卡獎然後在北美大賣的幻想。

 所以在1991年的當下,歐洲三大電影節之所以能夠在未來連續多年給國內電影頒發大獎,除了第五代導演們真材實料外,還是在於歐洲三大電影節需要籠絡中國這個龐大的文藝片市場。

 李藝書也有想要獲獎的野心,但至於能不能獲獎,得打上一個未知數。

 可只要報名了,且拿到了去威尼斯電影節的資格,對於他來說就是贏了。

 21歲青年導演首次執導影片就入圍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傳出去必然轟動全國。

 有了名氣,還怕後面沒機會拍電影?

 不僅是名氣,同樣也能獲得利益,歐洲三大獎入圍的電影基本上都能賣出去。

 光靠國外版權,差不多都能有幾百萬美元,更不要說《那山那人那狗》這類鄉土文藝片,在日本是很受歡迎的了,不管是賣版權還是談分成都能獲得鉅額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