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我生煩 作品

第119章 激烈的儲君之爭

 要是商人多了,那麼農民就少了。

 而農民又是賦稅的主要來源,加之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所以對於統治者來說,必須要重視農業,重視農民。

 更何況,糧食還是戰爭期間的必需品。

 沒有糧食就活不下去,打仗更是把糧食放在第一位上。

 一個國家想要強盛,想要保持活力,保持競爭力,那麼糧食的儲備就是重中之重的。

 明清時期,基本採納的都是重農抑商的策略。

 而大唐的早年,李世民在位期間卻不是如此,李世民一改其它朝代的歧視和打壓,十分重視商業發展,正是如此,大唐的發展速度才能有如此迅速的變化。

 正所謂,不同的階段,對於局勢的判斷是不同的。

 處於戰爭期間,楚世昭當然清楚糧食的重要性,可是現階段,楚世昭更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經濟來源作為支撐國家繼續前進的動力源。

 恰好,楚世昭對外宣戰迎來了最大成功,本來大周王朝無力掌控的“絲綢之路”,重新回到了楚世昭的手上。


 楚世昭又在西域修建了四個軍事重鎮,確保“絲綢之路”的安全,這樣的局勢下,為什麼不繼續促進商業的發展,將絲綢之路打造成黃金走廊。

 而且只有足夠強大的經濟才能讓一個國傢俱備強盛的國力和實力,幹什麼都沒錢,哪怕君主再有作為,也是無用的。

 李世民作為一個進取心極強的君主,在位期間開疆拓土,降服海內諸夷,這樣頻繁的對外作戰,到底需要多麼強大的國力,到底需要多少錢財?

 戰爭就是燒錢。

 一場仗下來,就跟燒自家的國庫一樣,一夜之間憑空蒸發三分之一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如果戰敗了,就是平白損耗。

 一個貧窮的國家怎麼可能做大做強?

 水陸兩段“絲綢之路”的興盛,可以促進大周王朝的經濟發展,如果走勢比較好,讓大周王朝成為世界貿易中心,這換取的收益,是巨大的。

 當然,要是楚世昭沒有現在那麼耀眼的戰績,沒有取得絲綢之路,他肯定不會考慮學習李世民這一手。

 畢竟百姓活都活不下去了,糧食肯定要放在第一位上。

 現在主要是楚世昭暫時不缺糧食,而打西征所要的錢財儲備又太大了,一時之間籌備不出那麼大的資金,與其乾耗著,不如進一步擴大國家的經濟財政。

 只要能形成以大周王朝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那麼楚世昭的優勢就太大了,他完全可以推行大周王朝的貨幣,強制其他國家使用,從而利用大周王朝的貨幣機制來掠奪其他國家的財富。

 【開皇十七年,在絲綢之路東段,大漠南北與西域各國,楚世昭修築了很多支線通絲綢之路,亦稱‘開皇道’。】

 【同年,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宣佈完工,大周王朝南北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經濟發展更加迅速。】

 【開皇十八年,大周王朝的人口增長迅速,但隨著楚世昭的年齡上漲,儲君之爭的格局越發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