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鎮守 作品
第一章 三清山
少年踏著光溜的石板街道逐漸遠離青瓦巷,逐漸遠離樟香鎮,心裡亦有不捨。
他在樟香鎮中長大,卻不是當地人所生。他本是棄嬰,在他半歲時,被一個墊著老棉布的農家竹籃裝著,送到了樟香鎮青瓦巷的第一戶人家,程廷賢先生的宅子。
程廷賢是樟香鎮上的教書先生,外地來客,也曾當過一地的父母官。先生明經好道,辭官後便帶著夫人來到三清山腳下定居。伉儷情深,雖無子,程先生也從未納妾,夫婦二人性格灑脫,非同凡人,年到花甲膝下空空也不曾收養過子女。
直到十五年前,夫妻兩定居樟香鎮,閒來無事便為鎮子上的孩子啟蒙,附近村民把孩子送來也是來者不拒,先生學究天人,學識是當地老夫子遠不能及的,於是名聲漸盛。
如此兩年後的一天,門前忽然多了一個孩子,夫妻兩認為或是天意,便收留了下來。
先生好道,為其取名雲氣,取自南方武夷山內丹道上仙白玉蟾的詩句:
“飄然乘雲氣,俯首視世寰。”
程雲氣十一歲那年,老夫人因先天體虛、臟腑衰竭而辭世,老夫人能年過古稀,實在是因為程先生精心照顧的緣故。
老夫人辭世一個月後,程先生因思念成疾緊隨著去了,只給程雲氣留下了一座宅子,以及滿鎮的人情。
而云氣之所以選擇今晚離去,起因是毓秀山正月裡傳出消息,說三清仙山裡有位仙長準備收徒,只有一個名額,要在穀雨這天考試。
三清仙山收徒方式奇特,不像劍宗那般師傅滿天下尋徒兒,又要問劍又要問心的,也不像龍虎山那般幾百年開一次山門,立下百十道關卡的。
三清仙山通過毓秀山向香客們提供一種導引養生術,叫通脈伸經功,不要錢,尋常人拿到若日日按圖鍛鍊不輟,便有調養氣血、補益臟腑、通經活絡之效。若是有天賦異稟之人,還能在身子裡養出一股清氣來,有闢毒祛病的妙效。
仙山收徒的首要條件便是具備這股清氣,其次年紀還不得超過十六週歲,都滿足的才可以去仙山裡考試。
而仙山裡的考試又從來是無規律的,運氣好,一年裡能碰上三五次,運氣不好,兩百年也不曾有過。
三清山上一次對外公開招徒,是二十八年前。
程雲氣的天資和運氣都是極好的,少年在父親的教導下每日都要操練這導引術,只不過父親練了一輩子,身體雖十分康健,但始終不見清氣,而程雲氣兩歲開始練習,五歲便練出了清氣,今年十五歲,剛巧遇上了,若是過了明年便再也不可能了。
如今孑然一身了無牽掛,在父親影響下自幼向道的程雲氣自然要去試試。
明天就是穀雨了,雲氣又擔心大家相送時愁緒太濃,到時難以自抑,便要連夜離開。
穀雨時節,夜間慢慢飄起雨霧,程雲氣從青石板路走到碎石子路,再走到鄉間泥土路,最後在一處青丘前停下腳步。
青丘周圍有卵石砌起的護坡,前面左右有一株松一株柏,松柏之間立有碑,碑文在月下看的分明:“顯考程氏廷賢顯妣朱氏明珺之合墓”。
雲氣在碑前跪下,深深叩首,曠野裡響起抽泣聲,伴隨著斷斷續續的低語。
明月又朝西偏移了幾分,少年起身,用袖子仔細擦了一遍碑,又環繞一圈檢查了護坡,這才循著小路離去,朝著毓秀山的方向。
他在樟香鎮中長大,卻不是當地人所生。他本是棄嬰,在他半歲時,被一個墊著老棉布的農家竹籃裝著,送到了樟香鎮青瓦巷的第一戶人家,程廷賢先生的宅子。
程廷賢是樟香鎮上的教書先生,外地來客,也曾當過一地的父母官。先生明經好道,辭官後便帶著夫人來到三清山腳下定居。伉儷情深,雖無子,程先生也從未納妾,夫婦二人性格灑脫,非同凡人,年到花甲膝下空空也不曾收養過子女。
直到十五年前,夫妻兩定居樟香鎮,閒來無事便為鎮子上的孩子啟蒙,附近村民把孩子送來也是來者不拒,先生學究天人,學識是當地老夫子遠不能及的,於是名聲漸盛。
如此兩年後的一天,門前忽然多了一個孩子,夫妻兩認為或是天意,便收留了下來。
先生好道,為其取名雲氣,取自南方武夷山內丹道上仙白玉蟾的詩句:
“飄然乘雲氣,俯首視世寰。”
程雲氣十一歲那年,老夫人因先天體虛、臟腑衰竭而辭世,老夫人能年過古稀,實在是因為程先生精心照顧的緣故。
老夫人辭世一個月後,程先生因思念成疾緊隨著去了,只給程雲氣留下了一座宅子,以及滿鎮的人情。
而云氣之所以選擇今晚離去,起因是毓秀山正月裡傳出消息,說三清仙山裡有位仙長準備收徒,只有一個名額,要在穀雨這天考試。
三清仙山收徒方式奇特,不像劍宗那般師傅滿天下尋徒兒,又要問劍又要問心的,也不像龍虎山那般幾百年開一次山門,立下百十道關卡的。
三清仙山通過毓秀山向香客們提供一種導引養生術,叫通脈伸經功,不要錢,尋常人拿到若日日按圖鍛鍊不輟,便有調養氣血、補益臟腑、通經活絡之效。若是有天賦異稟之人,還能在身子裡養出一股清氣來,有闢毒祛病的妙效。
仙山收徒的首要條件便是具備這股清氣,其次年紀還不得超過十六週歲,都滿足的才可以去仙山裡考試。
而仙山裡的考試又從來是無規律的,運氣好,一年裡能碰上三五次,運氣不好,兩百年也不曾有過。
三清山上一次對外公開招徒,是二十八年前。
程雲氣的天資和運氣都是極好的,少年在父親的教導下每日都要操練這導引術,只不過父親練了一輩子,身體雖十分康健,但始終不見清氣,而程雲氣兩歲開始練習,五歲便練出了清氣,今年十五歲,剛巧遇上了,若是過了明年便再也不可能了。
如今孑然一身了無牽掛,在父親影響下自幼向道的程雲氣自然要去試試。
明天就是穀雨了,雲氣又擔心大家相送時愁緒太濃,到時難以自抑,便要連夜離開。
穀雨時節,夜間慢慢飄起雨霧,程雲氣從青石板路走到碎石子路,再走到鄉間泥土路,最後在一處青丘前停下腳步。
青丘周圍有卵石砌起的護坡,前面左右有一株松一株柏,松柏之間立有碑,碑文在月下看的分明:“顯考程氏廷賢顯妣朱氏明珺之合墓”。
雲氣在碑前跪下,深深叩首,曠野裡響起抽泣聲,伴隨著斷斷續續的低語。
明月又朝西偏移了幾分,少年起身,用袖子仔細擦了一遍碑,又環繞一圈檢查了護坡,這才循著小路離去,朝著毓秀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