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骨頭的卷卷 作品

第53章 讓二追三!那個姓張的男人回來了?(5K)

 11:13。

 11:9。

 6:11。

 7:11。

 被tzm寄予厚望的王褚欽,自巴黎奧運以後,又一次倒在了三十二強。

 破遮神功大成之人,乃是丹麥選手安德斯.林德。

 此人在三年前,曾遭遇嚴重車禍,幾乎斷送了職業生涯。

 其背部至今還帶著鋼板。

 賽前預測,誰也沒想到,林德竟能以3:1的大比分,戰勝世界排名第一的王褚欽。

 這一晚,註定了是黑子樂子的狂歡。

 當然,王褚欽的粉絲裡,也不乏殷勤的地板清潔工作者。

 什麼“王褚欽輸球是故意的,是磨礪心態的一種策略”、“樊鎮東之前輸球就是韜光養晦,難道我們大頭輸球就不能是藏器待時嗎”。

 種種對線,不止一端。

 一時間。

 網上議論沸然。

 黑子粉絲傍地走,安能辨我是串子?

 陳金和謝名揚人在現場,有幸親眼目睹了這場比賽。

 比賽看完,相對無言。

 當直播的鏡頭,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掃過兩人的時候。

 兩人神情嚴肅,愁眉緊鎖。

 幸虧張嘉豪沒在現場,否則以他的嘴臉,估計當晚就得退網。

 比賽結束後。

 陳金和謝名揚默然離場。

 走在回酒店的路上。

 四下無人。

 謝名揚看了眼身旁的陳金:“你是不是憋不住想笑?”

 “沒有。”

 陳金搖搖頭,“我只是替隊伍感到悲哀。”

 “嗯。”

 謝名揚低聲道,“我也有同感。”

 “發球遮擋、假拋……遲早有一天,無數前輩用傷病和汗水拼搏出來的國乒榮譽,都會毀在這些人手上。”

 打最乾淨的乒乓,嬴最道德的獎盃。

 這兩句話,原本就是身為職業運動員的底線。

 況且,是承載了無數榮譽的“國球”。

 可如今的賽場,以一些卑劣的小動作和手段,遊走在規則的邊緣,不斷試探著比賽的底線。

 這般做法,遲早都會反噬。

 “加油吧。”

 陳金深吸一口氣,仰頭看著漆黑的夜空,“屋子髒了,總得有人打掃。”

 “如果其他人不願意幹,那就讓你我來慢慢清掃,還這個屋子一個乾淨。”

 謝名揚是何等聰明之人,又豈會聽不懂陳金的弦外之音。

 “嗯!”

 謝名揚目光堅定。

 自從他選擇了乒乓球這條道路,早已在心底,將其視為畢生熱愛的事業。

 如今,有人在玷汙他的心中熱愛,他自然不會袖手旁觀。

 就像陳金說的那樣,只有用真正的實力,將那些人徹底清掃出去,才能還一個乾淨的國乒。

 謝名揚心裡也很清楚,這件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異常艱難。

 不過,身邊有人志同道合相伴,再難也能咬牙堅持。

 “對了,你明天的對手是誰來著?”

 夜風凜凜,陳金從揹包裡取出外套,穿在身上。

 “喬納森。”

 謝名揚道,“你呢?”

 “我明天沒比賽。”

 陳金笑道。

 “我的意思是說,你下一輪的對手是誰?”

 謝名揚翻了個白眼。

 “好像是向鵬。”

 陳金道。

 “向鵬?”

 謝名揚略微頷首,“內戰?”

 “對。”

 陳金點頭。

 兩人聊著天,不緊不慢,回到酒店房間。

 陳金的手機甫一連上網絡,便立馬收到了張嘉豪的消息轟炸。

 “金哥金哥,王褚欽的比賽你看了沒有?”

 “哈哈哈,又是三十二強。”

 “可惜我沒有劉丁鑠的聯繫方式,不然的話,我得瘋狂給這孫子上上嘴臉,讓他看看什麼叫做小人得志……啊呸,是落井下石才對。”

 張嘉豪一口氣給陳金髮了十幾條語音消息。

 有的只有三四秒,而有的則是長達六十秒。

 當然,六十秒只是一條語音消息的極限,而不是張嘉豪的極限。

 這些消息,無一例外,全都是冷嘲熱諷。

 要知道。

 張嘉豪之所以會被退回省隊,差點斷送職業生涯,在一定程度上,也跟王褚欽有關。

 對於王褚欽,自然沒有什麼好感。

 這次大滿貫賽,王褚欽再次爆冷,夏日重現,張嘉豪少不得會在私下上嘴臉。

 對此,陳金也不意外。

 以他和張嘉豪的關係,自然不會像林施棟和王褚欽那般背刺,將兩人的聊天記錄公之於眾。

 “人在現場,剛回酒店。”

 陳金的消息剛發出去。

 下一秒。

 張嘉豪立馬打來視頻,露出他那張賤兮兮的笑臉:“金哥,魔都少婦,切爾斯。”

 舉起手中的奶茶,隔空遙敬陳金。

 說著。

 狠狠地吸了一口。

 隨即,噴吐而出,臉上露出些許痛楚。

 “草草草草……”

 張嘉豪不停吐著舌頭,樣子有點狼狽,“燙燙燙燙……”

 “叫你別亂說話,現在報應來了吧。”

 陳金幸災樂禍。

 “我只是說出事實而已,這也叫亂說話嗎?”

 張嘉豪一臉委屈。

 “說事實就說事實,請注意一下你的嘴臉。”

 陳金笑道。

 “我嘴臉怎麼了?天生愛笑犯法了嗎?”

 張嘉豪撇了撇嘴。

 “沒犯法。”

 陳金有些無奈,“這種事情,你大半夜捂在被子裡笑笑也就算了,別到時候又栽進了同一條水溝裡,我可救不了你。”

 “明白。”

 張嘉豪咧嘴笑道,“不過,大半夜躲在被子裡笑好像也不行,容易被室友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