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依舊是忙碌
這麼做的用意,其實也是不言而喻。
大宋打完了西夏,緊接著就來收拾你們。
不過吐蕃贊普唃廝囉自然也知道這事。
畢竟當初趙昕退兵的時候,肯定就已經是遣人告知了對方這消息。
但知道是一回事,怎麼解讀宋朝的這一次軍事行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等把遼國的使臣送走後,唃廝囉也是不得不感慨,確實,感覺大宋好像變強了。
都能攻取西夏的橫山地區了。
只能說……大宋的官家生了一個好兒子啊。
遼國請求他們吐蕃不要把戰馬賣給大宋。
唃廝囉也在考慮,要不要減少戰馬的出口。
畢竟……
防人之心不可無。
如果還是大宋官家說話算數,那也就罷了。
因為大宋官家是個仁厚的人,這是眾所周知的。
但是……
現如今掌權的是豫王,那就又要另說了。
到了這一年的三月底。
趙昕也是琢磨著,要對大宋的禁軍,進行一番調整。
大宋的禁軍,往往都是四五百,五百人一個指揮。
設指揮官。
而到了打仗的時候,才會把這些指揮官什麼的,給臨時召集起來。
然後立馬就投入到打仗當中。
所以其實很多指揮之間,根本不熟,自然,在作戰的時候,肯定也就談不上對自己的友軍,有多麼地信任。
甚至……
像是一些搶功的現象,也就屢見不鮮。
比如說,當初平定貝州城叛亂的時候,就是有人想自己獨攬功勞,從而把其他友軍進城的繩索給砍斷。
這都是因為大宋的兵制,讓士兵之間互不統屬,最終才導致了這樣的悲劇。
而趙昕接下來的目標是遼國。
要是接下來在打仗的時候,還發生這樣的事。
那趙昕可能就得學他的先祖,駕著驢車漂移了。
為此……
趙昕接下來打算挑選出一些可用的指揮使。
然後再對這些指揮使,進行再教育。
甚至……
趙昕都有想過,要不要直接安排自己黎元軍的人,去接手原來的軍隊。
當然!
在此之前……
趙昕肯定也是先問了眾人,包括歐陽修等,包括自己的黎元軍的一些人。
其實讓自己的黎元軍的指揮官接手的話,說不定效果更好。
可是……
你這樣直接安排一個人來取代別人的位置,這怎麼看,都好像是沒給人家留活路。
即便你說,以後俸祿照發,但什麼事都不用幹,然而什麼事都不用幹,就給發俸祿,那其他還要做事的人看了,這影響也不太好。
那趙昕只能是折中一下,去挑一些能夠教育,可教育的人,來嘗試一下。
為此,也是開通了各軍指揮使報名的渠道。
招聽號令,敢作戰的指揮使。
接下來,趙昕打算組建一支大約五萬人的騎兵隊伍。
後面,又把騎兵兩字給隱去。
不然要是讓遼國給打聽到了,還以為大宋要去攻打他們呢。
雖說……
這五萬騎兵,其實就是為了和遼國的戰爭而準備的。
一時間……
不少人都紛紛來報名。
但是要怎樣,才能看出這人聽不聽號令?
這就是趙昕需要去解決的一件事了。
首先當然是筆試。
你對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怎麼看?
同時,還得每一個人,都考察其人品、性格。
從這,就可以篩走一部分的人。
緊接著……
等筆試結束後,接下來還得參加黎元軍的軍訓。
要想讓他們聽號令,改掉他們的壞毛病,那就非軍訓不可。
只有把他們一個個都練得說什麼,就幹什麼。
而
且還沒什麼怨言。
這才算是初步訓練好。
這一步,主要是訓練他們的服從。
由於趙昕是打過勝仗的,而且還是大宋數十年來都從未有過的勝仗,這才把這些驕兵悍將給壓服。
如若是換一個人,這麼對他們操練,那估計這些人早就不幹了。
當然!
聰明人也可以看得出來。
這或許就是豫王殿下為何能打贏勝仗的原因吧。
按照這種方法去訓練,軍隊必然上下號令統一。
又怎麼可能打不了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