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君臣
天嘉四年(563年)三月。
倭使入朝請還任那、對馬之地,陳帝怒而斥之。
使太子引倭使見新羅故王,見新羅王之情狀,倭使戰慄,愈恭謙,自是不敢言還土之事。
陳帝又發精兵二千渡海,充實平州兵力,令倭使與軍俱歸。
又徵建康白馬寺中善佛法者釋警韶,並其弟子,共赴倭國,以宣行中土教化。
倭使蘇我馬子性好佛法,時年使陳,歲只十七,其歸國,與釋警韶共在一舟,日日聽其宣法,大生欽佩,於是以師禮事之。
蘇我馬子既歸倭國,報見聞於其父倭國大臣蘇我稻目,大言中國強盛,不可輕怠。
時蘇我稻目為倭王外戚,稟倭國大政,與諸部酋首相內鬥,無力西窺,於是又遣使臣往建康,為倭王求封爵,以固其地位。
後倭使再入建康,自言稱任那、對馬之地,為小國貢於天子之物,言甚恭謙。
陳帝陳蒨聞之大悅,敕封倭王為使持節、寧和郡公、安東將軍、倭國王,並賜給金印。
釋警韶既入倭國,以蘇我馬子之尊重,倍得倭國貴人親暱。
釋警韶善宣法,倭王都內,聽其講法者日至千人,一時之內,佛法風靡倭土。
東海於是平靜。
——————
周保定三年(563年)四月。
周帝宇文邕生性謹慎,又不甘於完全受宇文護的擺佈。
於是便時常用些柔性手段來突破宇文護對他的限制,以在群臣百官中積累人望,鞏固自己的地位。
這日,宇文邕便藉著巡視太學的機會,以軍中重臣於謹為問政儀式中最為貴重的三老,希望以此試探他的態度,並贏得他的支持。
參與此次儀式的還有總理國政的大冢宰宇文護,以及總理軍務的大司馬豆盧寧。
今日這場太學問政,雲集了三位周國最重要的軍事高層,與一位名義上掌握征伐之權的天子。
其中意義自然不止是作為宇文邕的人君秀場那麼簡單,更有宇文護試探軍中高層和凝聚軍中人心於己身兩重考量。
在這場權謀之中,宇文護究竟稍勝一籌。
宇文邕在禮官的引導下,為三位尊者奉上親自手製的豆飯後,終於進入到了這場儀式的高潮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