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彌補缺口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朱標想通之後,忍不住顫抖起來道:“豈不是說,中書省及六部、御史臺、諸多淮西籍官員皆要殺戮?”
“嗯,所以老祖宗在胡惟庸案之後,就對這個權力架構進行了重新調整。”
朱雲峰點點頭。
明初的頂層權力架構最初沿用的是元朝舊制。
主要分為文官、軍隊、監察三種。
一是中書省,下統六
部,職掌行政事務。
二為大都督府,統管軍事。
三是御史臺,職掌監察事務。
胡惟庸案,就是對文官集團的一次清洗。
中書省名義上最高長官李善長,實際最高主官胡惟庸。
六部尚書當中的三個,分別為兵部尚書趙本、吏部尚書陳煜、工部尚書余文昇都是淮西人。
加上六部侍郎、郎中、員外郎,以及御史臺一些御史、江浙布政司衙門、轉運使衙門、應天府衙門等等重要部門官員。
目前淮西籍的高官不能說是屈指可數吧,那也能算得上半壁江山。
可謂眾正盈朝、群賢畢至了屬於是。
而且關鍵不止是淮南籍官員被互相舉薦擔任高官,還有大量非淮南籍官員投靠。
如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塗節、刑部尚書呂宗藝、戶部尚書任彬,乃至於之前的右丞相汪廣洋都唯胡惟庸馬首是瞻。
這麼龐大的勢力組成,即便皇帝自己也是淮西人當中的一員,可誰見了不怕?
所以現在朱標才知道自己接下胡惟庸這個攤子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他得把整個淮西文官集團處置乾淨。
這能辦得到?
朱標遲疑道:“那我該怎麼辦?要真是如此,我豈不是得像父親那樣了?”
“方法我已經告訴過你了吧。”
朱雲峰說道。
“嗯,師出有名,得拿出辦法,比如貪腐、不作為、無政績,相繼殺死或者罷黜這些人,以正當理由加強皇權,我記得很清楚。”
朱標遲疑道:“但問題是如此大規模的罷黜和殺死官員,我又該如何選拔繼任者?我也不知道後來父親是如何做到的。”
朱雲峰笑道:“老祖宗還能怎麼做呢,只能重用元末到明初那些科舉入仕的官員。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之後,改革朝官,弄死了大批原胡惟庸黨以及淮西籍文官,把那些元朝末年,也就是至正年間到洪武六年廢置科舉之前考中的舉人、進士提拔上去。我之前查了一下,當時六部尚書以及各部郎中、員外郎之類的大多都是那個時候入仕的官員。”
“那效果如何?”
朱標忙問。
“不太理想。”
朱雲峰搖搖頭道:“老祖宗自己都說這些人多是舞文弄墨之徒,對於國家大事的幫助極為有限,不然也不會在洪武六年廢置科舉。直到洪武十五年,發現朝廷被他殺得實在沒什麼官員,剩下的都是沒什麼能力的人,被迫才恢復科舉制度,甚至還一度引發了後來的南北榜案。”
“我該怎麼辦?”
朱標皺眉道:“我雖然不想大造殺戮,但按照父親的意思,即便是那些沒有罪責的官員我也得罷黜,如此大的缺口,我也要學父親那樣提拔那些舞文弄墨之徒?”
“當然有辦法了。”
“什麼辦法?”
“這就又涉及到另外一個群體——故元文官集團。”
朱雲峰在紙上寫著故元文官集團的位置點了兩下,笑著說道:“這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群體,但卻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
“他們?”
朱標看著這個集團陷入了沉思。
故元文官集團。
在朱雲峰沒有給他們設立標籤之前,朱標甚至都沒有想到過有這麼個集團存在。
然而當朱雲峰設立了這個標籤之後,朱標就明悟了過來。
原來大明還有這個龐大的群體。
事實上由於明初朱元璋的文官集團班底不夠雄厚,且選拔人才不管是察舉制還是科舉制都不讓他滿意,因此各地的地方管理並沒有被朱元璋大換血。
各地的縣令、知府以及縣、府佐官很多都是以前在元朝時期就擔任官員的人。
其中甚至不止是漢人,還存在有蒙古人、色目人。
比如目前山西左參政偰斯、鳳陽府六安州判官晏琥、翰林院編修霍莊(蒙古名火你赤)、番禺縣令道同、潞州判官蘇琦(蒙古名孛只只斤)、侍儀使溥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