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神堂 作品

第二十六章 石頭城築猶未已(3)

 彈汗山鮮卑單于庭,魁頭站立在城頭上,看著騫曼在城下耀武揚威,不由得長嘆了口氣,對跟在身邊的扶羅韓和步度根苦笑道:“當初一念之仁,竟讓這娃娃成了氣候。如今西部各部落皆已歸附與他,東部的素利、彌加、闕機等部首鼠兩端,坐觀王庭成敗。兩位兄弟,如之奈何?”

 步度根嘴角抽了抽說道:“王庭被騫曼圍得風雨不透,信使哪裡出得去?可汗,要不夜間小弟帶人衝殺一陣,若是僥倖殺出重圍,便趕往軻比能的部落,讓他出兵救援;若是陷入重圍,長生天在上,小弟只有拼的一死,以報厚恩。”

 “遼西丘力居死後,其從子踏頓總攝三部。踏頓此人有勇有某,三郡烏桓皆信服於他。若是軻比能與踏頓皆領軍來援,騫曼必死。”扶羅韓扶著雉堞,指著騫曼方向,“只是不知踏頓是否還顧念同根之誼?”

 原來鮮卑與烏桓都屬於一個民族,即東胡,居住在大鮮卑山(即大興安嶺)和西伯利亞一帶,隨著人口的增多,與草原霸主——匈奴不可避免的產生了矛盾。匈奴冒頓單于時代,突然領軍東進,打了東胡一個措手不及,以有備攻無備的情況下,東胡大敗,各部落損失嚴重。

 冒頓單于可能不知道“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的道理,放縱了逃走的一部分東胡人。這些逃走的東胡人重新聚在一起,悶頭低調發展,人口達到了一定規模後,又分成了兩部,一部駐紮在烏桓山(今科爾沁草原);一部駐紮在鮮卑山(今奧克里堆山),兩部人便以山為族名,變成了鮮卑族和烏桓族。隨著漢帝國對匈奴的不斷打擊,匈奴實力衰減的厲害,鮮卑、烏桓趁勢做大。

 烏桓人在見識了漢帝國的強大後,便向大漢俯首稱臣。大漢帝國的首腦們覺得烏桓有利用價值,於是便下旨令其南遷到今遼寧、河北一帶,讓他們防禦匈奴人的侵擾。由於接觸到了漢民族的先進文明,烏桓人慢慢開始漢化。到了公元185年,韓遂等在涼州作亂,漢朝廷在平叛過程中,便讓烏桓騎兵當做炮灰使用。族人的巨大傷亡,讓烏桓人對漢帝國充滿了失望,於是烏桓騎兵私自退出戰場,返回了各自的部落。公元187年,張純、張舉利用烏桓人叛亂,禍亂北方州縣,張純死後,烏桓人徹底與漢帝國脫鉤為敵。公孫瓚率領白馬義從經常出擊烏桓,兩下里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因此袁紹出兵幽州時,烏桓人便死命捅公孫瓚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