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Q版兵變(3)
李彬到三水親自去請折從阮,臨走來了一趟李*的營寨,和他交代了一些事情,告訴他有什麼錢糧給養的需求儘可以找秦固解決,膚施縣的倉廩再小,養一個隊也還綽綽有餘。李*也和李彬分析了一下高允權請折從阮來延州的真意何在,分析的結果是不管高家打的是什麼樣的主意,折家的人來了無論怎麼說也是對延州抵抗定難軍有利的事情,若是能夠和折家通上氣,就能令高紹基多一層顧忌,更加不敢輕舉妄動,因此此事無論怎麼看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
李彬走後李*便將延州幕府內部的明爭暗鬥扔到了一邊去,這些陰謀鬼蜮伎倆再多,也抵不上一支戰鬥力強悍的直屬部隊來得可靠。這些日子他又收容了百多號流民,並在這些流民中招募了些新兵,總算把自己隊裡五十個人的兵員補齊了。這些新兵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目前正在梁宣的帶領下進行最基本的隊列訓練,這十幾個兵要真正訓練成型最少還要兩到三個月的光景,李*估計到時候定難軍可能會趁著春耕南下一次,以報被自己抓走兩名鷂子的一箭之仇,他希望到時候自己的這支兵能在戰場上有不錯的表現,至少不要讓折家的驕兵悍將們小瞧了去。 因為這個打算,李*這幾天頻繁地提審拓跋光興,將各種各樣的問題反覆地逼問他,問得拓跋光興幾乎都快暈菜了。 李*是擔心上這個廢物的當,因此每次提審都有膚施縣衙的文書做詳盡記錄,經過多次對比,李*確認拓跋光興沒有說謊,同時對定難軍的軍事力量和組織情況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 党項人雖然在五胡亂華之時曾經有過入主中原的輝煌紀錄,但是其中原分支迅速被漢化,最後融入了大唐皇室的血脈中,而常年居於草原瀚海之畔的族群則沒有受到漢文明的過多侵襲,直至今日都還一直保持著一種半氏族半奴隸制的社會形態。相對於比較發達的中原漢文明而言,其組織形式簡單,生產力落後,但也沒有那種中原文明中不可避免的嚴重腐敗浪費。 目前党項族群佔據夏銀綏宥四州之地,總人口大約有七萬到八萬人,與延州的人口基數大致不相上下。這些人口主要分為八大部落進行群居遊牧,這八大部落也是八個最顯赫最強悍的党項家族,他們分別是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房當氏、米擒氏和作為中流砥柱的拓跋氏。其中拓跋氏一家的人口就佔到了一萬八千多人,其他七家的人口大致在三千到八千之間不等。每個部落都有保衛自己領地和牲畜的武裝力量,其中最強的拓跋家擁有三千精銳騎兵,其餘各家則擁有五百到一千之間不等的兵員。 與中原武裝不同的是,党項人的戰士都是騎兵,基本上沒有步兵編制。這些騎兵都是各部族中精通騎術和箭技的勇士,相比較之下戰鬥力遠在中原的漢人軍隊之上。八大部族當中裝備最好的是拓跋家的騎兵,他們是定難軍的主要武裝力量,也是拓跋家作為部落聯盟盟主控制八家氏族的重要工具。其他家族的武裝裝備要差上許多,比如細封敏達的本家細封家擁有八百名騎兵,已經是八部落中實力比較雄厚家族了,僅次於拓跋家和野利家。但是這八百名騎兵大多數都使用單木弓,而所用箭矢則大多都沒有金屬箭簇,對裝備了盔甲的敵軍殺傷力極為有限。 按照規模計算,党項定難軍的常備軍大致不超過八千人,但是党項人是遊牧民族,有著全民皆兵的傳統和尚武的風俗,關鍵時刻,只要手中有簡陋的武器,哪怕是老人和孩子也能上戰場。二十多年前的長興四年夏州之戰,當時拓跋家的族長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面對咄咄逼人的後唐五萬大軍便動員了各族將近四萬名男子參戰,並最終取得了夏州保衛戰的勝利。 定難軍的動員機制並非中原的職業募兵制,而是採取義務兵役制,党項人遊牧為生,帳篷是不可替代的居住場所,因此徵兵亦以“帳”為單位,若一帳內有兩丁,則以其中健壯者為正兵,另外一個為其揹負輜重給養,兩個人組成一個最基本的作戰單位,稱之為“抄”。有的帳內成年男子較多,則能組成兩抄到三抄兵員。党項諸部落以“帳”為基本生產和作戰單位,一些比較小的部落擁有百帳人丁牲畜,而八大部落的族群都在千帳以上。這種制度在戰時又有所變化,一般以兩抄兵員同居一帳,由部落領主和貴族統率進行作戰。 這種兵民一體的氏族義務兵役制讓党項擁有龐大強悍的戰爭動員能力,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對關中藩鎮的軍事優勢,甚至連中央朝廷也很難奈之何。這種兵制當然也有其弊端,那便是並沒有明確清晰的指揮體系和快捷靈便的戰術協同能力,但是遊牧民族的驍勇善戰很好地補足了這一缺陷。更加重要的是,延州軍鎮的腐敗無能和軍隊的戰鬥力低下使得定難軍的
這一缺陷根本不成其為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