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混沌的時代——第十章:歷史的拐點(5)
順元年四月十三,三鎮節度使當朝侍中折從阮自魏平了延州大營,當天,留守在折家軍大營的尋訪使親兵隊長便向張永德稟報了這一消息。當夜,張永德帶著王樸和韓微前往城外的大營拜訪這位聲望動於朝野的老將軍。按照制度,六宅尋訪使屬於欽差使臣,按照道理說地方所有都督刺史以下的官員都要以下官禮參拜,當然,這個規矩對號稱出行則張旌持節遇人驅人逢屋推屋的節度使並不適用,特別是對那些身兼同平章事或中書令、侍中加銜的使相,作為小字輩的張永德並不敢怠慢,第一時間趕去拜會一方面是為了試探虛實,另外一方面卻是傳達皇帝郭威的密旨。
見面寒暄過後,張永德便請折從阮摒退左右,在一旁伺候的折御卿識趣地退了出去。王樸和韓微也退出中軍大帳,在折御卿的引領下參觀折家軍大營中的軍容軍威。 “老侍中,您可算回來了,末將在延州等了您五天了!”張永德一面從懷中取出郭威的密詔一面微笑著說道。 “勞抱一久侯,實在是不恭。犬子在魏平關衛戍党項,不去看看,老夫實在是放心不下。”折從阮笑眯眯地解釋道。 既然是皇帝密詔,自然不用擺設香案。當下張永德雙手恭恭敬敬將密詔承上,折從阮老大不客氣地雙手接過密詔,向著東南方面一躬為禮。這才打開了詔書。 詔書裡只有簡單地幾行字,授予折從阮在延州便宜行事的權力,也就是說只要是為了抵禦党項,中央政府和皇帝將默認他吞併延州的行為。這份密詔上加蓋了皇帝的玉璽和中書門下之印,副署的宰相是中書令馮道,從程序上看。這應該是一份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正式詔書了。然而折從阮還是一眼就看出了問題所在——詔書上沒有加蓋樞密院地印信,也沒有樞密使王峻的簽名。 作為自晚唐以來朝堂上除卻中書門下省之外最重要的機構,樞密院逐漸由內官制漸漸轉化為外官制,五代以來,文官出任樞密使已經成為常制。這一橫在皇帝和中書門下省之間的機構不但分去了傳統內閣一半的權力,還成為皇帝處理軍事和藩鎮問題的主要顧問和助手,對於傳統內閣所無力統轄的這兩類問題,樞密使擁有比宰相更大的言權。但是這一次。皇帝來地秘密詔書上卻沒有樞密院的印信和樞密使的簽名畫押。 這說明從始至終,這道詔書王峻就沒有看到過,這份聖旨是皇帝和中書門下的宰相們繞過了樞密院下達的。 皇帝目前應該正在征伐兗州的行營之中,樞密使和樞密副使沒有帶在身邊,只有宰相副署也並不稀奇。 從法理上來說,從來沒有一份文件明確規定過詔書必須經過樞密使下達,儘管這是晚唐以來的政治慣例。因此只要詔書上有中書門下之印和一名宰相副署,這份詔書就具備合法的行政效力。 雖然從理論上,樞密院對於皇帝的詔旨並沒有審核權,樞密使也無權在聖旨上副署。但是晚唐以來,從來沒有一份未經樞密院用印簽名的詔書到中書門下,這是一個不成文地制度。 晚唐的宦官專權,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宦官們把持的樞密隔絕了皇帝與中書。 如今皇帝和中書卻聯起手來炮製了這樣一份詔書,而本來作為聯繫內外的樞要機構的樞密院此番卻被蒙在了鼓裡。 自從唐太宗創立三省六部分權制約的政治體系之後,理論上只要有內閣地用印和宰相的副署。詔書便具備法律效力。內閣的用印在不同時期曾經有過變化,前期是“政事堂印”,後期則是“中書門下之印”。在副署權上,原本只有中書門下兩省的正副長官才有資格副署,不過自從兩省合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之後,所有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銜的宰相均有權列名,而只要有一名宰相列名,詔書便可生效。 在五代。為了表示對加銜使相們的尊重,在正式的詔書中除了中樞諸相一一列名之外,許多地方使相地大名和官號也列置在左。其實這些簽名都是中書門下省的舍人們根據中央和地方使相相職的排列順序代簽上去的。其次序依次為中書令第一,侍中第二。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三,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四,三司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第五,地方軍鎮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列名在其後。 以半年前加封折從阮為三鎮節度使加侍中銜地正式制書為例,從右到左依次是中書令馮道,朔方節度使兼中書令馮暉,彰武節度使兼侍中高允權,樞密使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範質,中書侍郎判三司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谷,澶州刺史鎮寧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郭榮,有大大小小八位宰相具名。其中地位最尊崇的是列名位的四朝宰相馮道,權力最煊赫的是身兼樞相兩職的當今皇帝的親密
戰友副統帥王峻,身份最特殊的則是列名在尾的太原侯皇子郭榮。
實際上,這道詔書上真正親自署名的只有王峻、範質和李谷三位宰相,馮暉、高允權和郭榮均由中書舍人代署,馮道因為年老體衰,被皇帝特許三日一至中書門下,因此也由舍人代署。 如今再要這樣的詔書,在馮暉之後和高允權之前,就要再加上由中書舍人們代署的三 使侍中折從阮的名字了。以這種格式出的詔書才正式制敕。 從汴梁傳來的消息。折從阮知道此刻樞密使王峻正在留守汴京,皇帝身邊只有馮道和範質兩名宰相。而這份詔書只簽了馮道地名字,卻並不曾有範質的具名,其中意味,頗不尋常。 一種可能是,這份密詔確實是密詔。只經過了郭威和馮道兩人的手,其餘相臣皆不知情。 不過折從阮知道,馮道雖為席,卻並不掌印,真正掌印恰恰是那個沒有列名其上的範質。 — 那麼就有第二種可能,範質不具名,僅僅是個障眼法,是為了表示諸相平等。這份秘旨真的是秘密到了除馮道之外的所有宰相均不知情地地步。 而馮道的特殊,是天下皆知的事情,其餘諸相均不能與之攀比。 這麼簡單的一道詔書上,卻隱含著這麼多不為人道的門道,看來為了解決延州的問題,皇帝和中書的幾位宰相還真是頗花了不少心思。究其內裡,皇帝的這道詔書不但要避開已經成為本詔核心人物地高允權,還要避開如今權勢熏天炙手可熱的王峻,這才是這份詔書的真正用意。 折從阮不動聲色地將詔書收了起來,笑著對張永德道:“陛下和馮令公的信任。老夫頗為心領,不過延州如今局面穩定,這便宜行事四個字,似乎暫時派不上甚麼用場了……” 張永德看著折從阮,輕輕笑了笑:“三日後,末將便將起程。取道慶州前往靈州。這一遭末將並非單純為了延州之事而來,陛下給末將的墨敕中說得清楚,延州之事,末將唯侍中馬是瞻!” “靈州?馮家出了甚麼變故?”折從阮眉頭皺了起來。 張永德嘆道:“西北那位馮令公,如今病得厲害,幾個兒子鬧家務,爭搶得十分不像話。馮令公給陛下寫了一封信,請朝廷出面仲裁。侍中知道。馮令公乃是陛下的布衣之交,這些內務總要幫他料理清爽才好!” 靈州的朔方節度使陳留郡王中書令馮暉乃是西線牽制定難軍的重要力量,其作用遠比延州的彰武軍要大許多,關中藩鎮對馮家軍的評價也普遍比高家軍高上很多。如今馮家卻生起了內亂。折從阮心中更加擔憂起來。 在全面牽制乃至絞殺党項定難軍地這盤大棋當中,原本微不足道的李文革正在逐漸變成一顆舉足輕重的重要棋子。 “抱一何時回汴梁?”折從阮問道。 “總是下個月的事情了……”張永德苦笑道,“只怕在靈州還要耽擱些時日!” 他頓了頓,說道:“侍中,馮令公的病情只怕不太好,陛下曾經說過,若是馮令公的中書令一職出缺,陛下便準備拜侍中為中書令,封國公,西北之事,朝廷便託付給侍中了!” 折從阮默然,封國公,拜中書令,“折侍中”變成“折令公”,這些在常人看來非同尋常地榮耀對於折從阮來講卻沒有任何實際吸引力。 在通盤考慮了目前的局面之後,折從阮決定攤牌,他靜靜地注視著張永德道:“抱一,你此去靈州重任在肩,老夫派遣一百兵丁,護衛你的人穿越慶州野雞蠻族的轄地。慶州的郭剝皮地皮實在颳得太厲害,那些蠻夷都在蠢蠢欲動,小心些沒壞處!” 張永德吃了一驚,慶州的事情朝廷雖然有耳聞,卻並不曾在意,以為不過是州官過於貪瀆,這在這年月是絕然算不上大事的。 他正想著,折從阮道:“我寫好了一道表章,抱一可願在表章上具名?” 張永德愣了一下,卻見折從阮自案子上抽了一份奏表出來,十分隨意地遞了給他。 他恭恭敬敬打開看時,卻見奏表上寫道: 門下侍中靜難軍節度使臣折從阮頓上奏:党項之於中國,實幽胡之次也,長興以來,屢寇軍州,多擾邊郡,為害愈烈。延州險塞,藩屏關中,無強兵不足以御外侮,乏勇將則不能去邊患,侍中高氏,任牙校文革巡檢蘆關,犬子德源鎮戍魏平,今年以來,連敗定南鐵騎於關牆之外,李氏斬兩百七十五級,臣子戮敵一百三十八人,俘虜繳獲無算。此實陛下福德,社稷之幸。臣蒙陛下簡拔,巡戍關中,委以方面之權,竊以為不罰罪不足以懾群僚。不酬功不足以勵軍心,故奏請陛下,賜李氏及犬子以恩澤,惠及延府二州將士,以功論爵,以能任職。則四海可靖,天下得安。臣折從阮頓再拜。<
/p> 張永德看罷了這道詞句淺白地奏表,心中暗自思量,折從阮這是擺明了要給李文革撐腰了,他想了想,抬頭問道:“侍中,這個李文革乃是彰武軍轄下,侍中這道表章似乎也應該請高侍中連署具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