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室廢人 作品

第三卷:一代天驕——第二十九章:趙家郎(3)

 擊鼓進軍,鳴金收兵,列陣而戰,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大體如此。[]

 所謂軍隊,其實不過是很多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所謂戰爭,其實不過是很多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群毆。

 一般情況下,在雙方人都不算很多的情況下,雙方拼的是體力和勇氣。

 二般情況下,在雙方人稍微多一點的情況下,雙方拼的是數量和質量。

 三般情況下,在雙方人都很多很多的情況下,雙方拼的是秩序和紀律。

 冷兵器戰爭,戰鬥小組散兵線神馬都是浮雲,陣列才是王道。原因很簡單,在沒有軍校沒有總參沒有足夠數量高素質軍官的情況下,部隊的指揮層級似繁實簡,任何一支部隊都不可能將比較有水平的軍事人才配備到什伍一級,一支一萬人的軍隊,可以編為四個軍二十個指揮,如果能夠擁有十個“粗通兵略”的指揮級軍官,這支軍隊在戰場上就基本能夠做到所向披靡。這裡所謂的“粗通兵略”指的是能夠在戰時有效地控制部隊——即編制內的五百人。

 一般來講,能夠控制住這五百人在戰場上臉始終朝向一個統一的方向,這個指揮就算做得合格,兵也算操練得不錯;如果能夠控制這五百人保持統一步調前進,這個指揮就算是十分優秀的軍事人才,能夠控制這五百人遵守命令同進同退,這個指揮就堪稱“能軍者”,能夠控制這五百人在四個方向上迅改變方向進行機動,這個指揮就具備名將的潛質。

 事實上,很少有一支軍隊當中會擁有這麼多的好軍官。冷兵器時代,衡量一支軍隊是否強大,軍隊的總人數參考價值不大,而軍隊中所謂“勇將”的數量卻絕對是重要參考標準。以初唐虎牢關之戰為例,李世民所率領的玄甲軍最大兵力不過三千五百人,竇建德卻擁有過十萬以上的大軍,但是李世民軍中卻擁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羅士信、侯君集、李道玄、翟長孫等十餘名指揮節度能力均十分優秀的“猛將”,本身兵力少機動性強,再加上指揮系統強悍有力,雖然人數不多,卻始終佔據著戰場上的主動權,從頭到尾壓著竇軍打。反觀竇建德方面,雖然兵力雄厚,但是因為起兵倉促,部隊擴充展的又太快,始終未能積累起一批軍事素質較高作戰經驗豐富的軍官團隊,因而十萬大軍在他手中非但不是資源,反而變成了累贅,指揮調動不靈,一道軍令從出到傳達到基層半天時間都未必夠用,如此大軍,被唐軍秒殺也實在是情理中事。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對將領個人的指揮能力是極大的考驗,一般而言,一個將領能夠指揮一千到兩千兵力便足以號稱勇將,兵上一萬,仍能夠指揮自如,那已經是戰略級別的人才。當年韓信稱劉邦“能軍十萬”,這對劉邦已經是極高的評價,能指揮十萬部隊作戰,所謂“絕世名將”不過如此。兵力越多,指揮層級越多,信息傳達越慢,反應度越遲緩,要將數萬人攥成拳頭形成戰鬥力,想想容易,真正做起來難比登天。

 因此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列陣規制一般由地形條件和兵力多寡決定,戰圖上花樣雖多,戰時能夠適用的卻寥寥無幾,一般以雁行陣和菱陣居多。兵少將寡,多選雁行陣,分左中右三軍;兵多將盛,則選菱陣,分前左中右後五軍,主帥目力所及,要能夠將己方全軍大體動態盡收眼底,這才方便進行指揮調度。一旦分兵,偏師遊離於主帥視線範圍之外,指揮權就完全委託給偏師將領,主帥不為遙制。

 周漢交兵,漢軍兵力兩萬六千人,分列五軍,周軍兵力一萬六千人,分列三軍,雙方列陣寬度大體相當,漢軍在厚度上略優於周軍。周軍方面柴榮坐鎮中軍,趙匡胤率領兩都御前牙兵護衛在側,中軍都指揮使由張永德兼領,副都指揮使是晉州團練使史彥,左軍都指揮使由李重進擔任,副都指揮使是行營馬軍都指揮使白重贊;右軍都指揮使由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擔任,副都指揮使是侍衛步軍都指揮使何徽。大營方面由曹彬這個皇親國戚以權後軍都指揮使名義坐鎮,行營都監向訓帶著一個指揮的殿前牙兵守在巴公原南部,負責斬殺臨陣拖逃的士卒。

 漢軍方面,漢主劉旻率領一萬精兵自居中軍,以殿前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白從暉為中軍都指揮使,以殿前控鶴都指揮使郝貴為中軍副都指揮使,前軍五千人,以黃澤關招討使李存環為前軍都指揮使,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薛繼恩為副都指揮使,左軍六千人,以殿前馬步軍都指揮使張元徽為左軍都指揮使,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何繼元為副都指揮使,後軍五千人,以兵部侍郎行營都監段常為後軍都指揮使,以殿前侍衛都指揮使蔚進為副都指揮使。

 漢軍的右軍,赫然是三千騎契丹兵,由大遼雲中道政事令、兵馬都部署耶律敵祿親自領軍。

 漢軍的陣地

上,中軍位置,赫然豎起了一座高臺,劉旻身著細甲,高踞臺上,對面的周軍虛實幾乎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