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政令推行
趙高在嬴政的示意下,拿著一道道書冊遞給朝堂上的文武百官。
有人看著手中的書冊,不由神色感慨,往日裡他們閱覽奏章都是拿著厚重的竹簡,上朝拿的是玉笏,現在全部都換成了紙質版的奏摺。
變化之快,讓人內心感觸。
他們翻開奏章,第一篇就看到了科舉制三個大字。
帶著疑惑,他們看了下去。
在以往,文臣想要當官,更多的是靠舉薦,遊說,小部分的是靠學校培養,而武將則是軍功授爵制,通過斬首來獲得功勞。
但科舉制裡面,則是大力提倡學校培養。
簡單來說,就是成立國立學校或者地方學校,通過成體系的教育系統來培養人才,當學識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便可進行科考。
而科考又分鄉試,縣試,郡試,以及殿試。
通過鄉試,便有童生的稱號,通過縣試,可以獲得秀才稱號,通過郡試,可以獲得舉人稱號。
獲得舉人稱號,便有授官的資格,只不過初始官職較低,若是不想授職,則可繼續進學。
所有的授官,皆由朝堂親自欽定,極大的加深了官員和朝堂之間的聯繫。
武人的科舉就要簡單的多,通過比武考試,獲得第一名者,便是武舉人,初始官階便是百夫長。
武人裡面同樣也有文試,通過兵法策論,沙盤對戰,成績優異者,同樣可以授官。
如果兩項第一,則是會授準千夫長,什麼意思呢?就是讓你有一個掌控軍隊熟悉的過程,三個月後自動晉升千夫長。
至於學校的教學內容,則是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儒法並行,但同樣允許有其他學科的存在,只要是能幫助到國家發展的,就允許諸子百家的人傳播他們的學說。
裡面甚至明確的說出了要舉辦百
家學說峰會,邀請諸子百家共鑲盛舉,凡入選者,其學說皆可在秦國舉國推廣。
看到這裡,所有人都不由內心一震,下意識嚥了一口唾沫,這個消息要是傳出去了,只怕諸子百家都要沸騰。
這是要將諸子百家盡收己用,將天下賢才盡入大秦彀中啊!
而這還僅僅是第一篇,後面的八篇策論,又是何風采?
他們一篇篇的往下看,《農耕篇》,《水利篇》,《吏治篇》,《稅法篇》......,越往下看,內心越是震撼。
因為每一篇都事無鉅細的闡述了實行政令帶來的好處,會給秦國提升多少國力,面對這樣近乎完美的策論,他們甚至找不到什麼太好的觀點去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