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想要封禪的李世民,坦白的李承乾
貞觀十一年,一大清早,太極殿前。
大唐太子李承乾,早早地就在太極殿外等待著。
他之所以沒有進去,是因為今日乃是例行的早朝。
而他,準備在早朝之後,再告知父皇有關他這段時間的見聞。
太極殿中,群臣畢至。
大唐皇帝李世民坐在首位的軟榻之上,他的左右兩邊,分別跪坐著一批手持笏(hu)板的文武百官。
“怎麼又提起封禪的事情了?”
李世民雄厚的聲音在首位響起。
“陛下的功德,天下人有目共睹,是到封禪的時候了,時不可失,天不可違啊,現在封禪,臣等認為,已經算晚了。”
面對著封禪的請求,李世民不動神色地說道。
“你們啊,都認為封禪是帝王的盛事,朕不這樣看,如果天下太平,家給人足,即使不封禪,有什麼不完滿嗎?”
“這……”
“以前秦始皇封禪,漢文帝不封禪,難道後來人就覺得漢文帝不如秦始皇嗎?”
話雖如此,但是實際上,李世民心裡,其實一直都想要封禪的。
不說那些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就說自有史料記載以來,但凡有所建樹的帝王,都會前往泰山封禪。
諸如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等。
可以說,沒有哪個政績斐然的帝王,不想去泰山封禪,他也是如此。
曾經漢朝的史學家班固,就曾在《白虎通德論》中說,帝王封禪泰山,代表帝王受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更是向上天報告帝王的功績。
而這一切,是要在國泰民安、天下大治的環境下進行。
李世民覺得,憑藉現在他的功績,應該是可以封禪了。
但是,身為一個合格的帝王,可不是他自己認為就行的,還得試試看大臣們對封禪之事的看法。
這便是他說不想封禪的原因。
“封禪表示的是君王的功績,而君王之所以有功績,是因為他治理天下的結果。”
李世民嘴角掛著笑意,右手輕捋鬍鬚。
這番話可以說甚合他意,就看其他大臣的看法了。
李世民環顧大殿一週,大多數臣子低頭俯身,顯然也是同意這個說辭的。
但是……
李世民的目光,很快鎖定在一人的身上。
那人並未像其他人一般,認同這個看法,而是翻了個白眼。
察覺到這一幕,李世民臉上的笑意頓時收起。
直覺告訴他,這人要搞事了。
與李世民料想地不差,就見那人手持笏板站了出來。
“臣以為不可。”
說話之人,正是大唐如今的鄭國公,尚書右丞魏徵。
對於魏徵的反對,李世民毫不意外。
每次他想到一個好主意,魏徵這傢伙,總是要和他唱反調。
不過嘛,話雖如此,但是魏徵說的話,又令人不得不信服。
所以他對魏徵,是又愛又恨。
就是不知道這次,魏徵又會用何等的方式與他辯駁。
念及至此,李世民直接用手指了指面前的魏徵。
“魏徵,你不同意封禪,因為朕的功不高?”
“陛下當然功高。”
“德不厚?”
“陛下當然德厚。”
“華夏不安定?”
“華夏當然安定。”
當即,李世民的嗓音突然提高了幾度。
“四夷不賓服?”
“四夷當然賓服。”
“五穀不豐登?”
“五穀當然豐登。”
“符瑞未至?”
“符瑞……當然有符瑞。”
“那你為什麼不同意?”
李世民直接攤牌了,不裝了。
這六點,他全部完成,如今的大唐,可以說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加之還有那些畝產千斤的作物,可以預見的是,大唐將會迎來一個,遠超其他朝代的盛世。
就這,魏徵還是不同意他封禪,那他倒想要問問魏徵。
魏徵手持笏板,不急不慌,徐徐說道。
“雖然如今大唐,有陛下所說的六點,但是我們承受的,乃是隋末大亂之後,人丁戶口還未恢復,倉廩還有些空虛,而封禪,必定要車駕東巡,千乘萬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