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章 商討對策
城內的老幼好安置,城外的青壯要做的事情就多了。
都是年紀不大的小夥子或者是正直壯年的漢子,這些人是最佳的勞動力,同時也是最容易生事端的群體。幸虧孫主簿喊來了吳百戶來幫忙,吳百戶帶著五十個兵丁鎮守此處,每人身著皮甲、腰配大刀,沒有人敢不長眼,在此鬧事。
青壯體質較好,孫主簿安排他們淨了手,就讓他們排起長隊,開始領粥食吃。
縣城的富戶那邊還需要汪縣丞去斡旋,目前所有這些開支都來自於縣衙賬簿上的銀子,雖然賬簿上所剩銀子不多,不過負擔這一百五十四人幾日的吃食還是負擔的起的。
孫主簿掌管一縣錢糧,算術也是極好的。他粗略的算了一下,目前每個人每天三碗粥的話,就差不多一天就是半石米糧,如今糧食價格有所上升,一石糧食價格在二兩銀子,一天吃食上耗費不過一兩銀子,但還要木材燒水、還有安置住處、還要給他們衣穿,就算是收購的舊衣,那也得要錢。
也就是說這一百五十四人,一天至少耗費二兩半銀子。當然如果能將粥做的薄一點,其他的都任他自生自滅,便是能將所需銀兩降到最低,只需一兩銀子一天就可。
不是孫主簿摳門,不捨得這一兩半的差別,而是這並非一日之功!先不說這雨下到什麼時候停,就說倘若雨今天就停,要讓這些人從一無所有到有立足之地,沒有個三四個月功夫,是辦不成這事的。
就算他家大人有辦法,三個月就能讓他們能自食其力,那就是整整九十天,所需銀兩須得二百二十五兩。
兩百多兩銀子他們供得起,可問題是,他們新鄉縣給出的條件如此之好,周圍其他縣的流民也不是傻子,自然會聞風而來,到時候如果是一千人呢?三千人呢?乃至萬人呢?
這其中所需銀兩,孫主簿隨便算算就感覺整個腦袋“嗡嗡”作響。
鎮上的富戶再怎麼發善心,也不可能拿出幾千幾萬的銀兩往裡填,縣衙賬面上的銀子最多動個三五百兩,更多的,方方面面也要用錢,整個縣這麼多人、這麼多事,可不就流民一樁事情啊!
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的時候,汪縣丞和孫主簿都消極怠工的原因,不是不知道辦好了這差事,能獲取民心,而是實在是力所不逮啊!
這其中可也是有過前車之鑑的。曾有一個縣的縣令,憐憫流民食不果腹,開城門迎流民,讓他們一日三餐吃飽,結果其他地方的流民都一湧而入,竟是集結成了一方勢力,進了城內後大肆殺害富戶鄉紳,搶了個人仰馬翻,縣衙門口的巷子裡血流成河,而那位知縣也被流民襲擊致死。
想到這裡的時候,孫主簿忍不住打了個寒顫,不敢再去多思,至少目前來看,事情都在大人的掌控之中,大人也不似那種婦人之仁的人,應該是心中自有成算。
吃過飯食,那些青壯都有了力氣,待到雨勢較小,就跟著兵丁們一起去砍樹伐木,因為是建造自己的臨時落腳點,所以大家都沒有喊苦喊累,反而個個乾的熱火朝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