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衍聖公:與那道士皇帝分個勝負!以佛道為劍,轟殺天下儒宗!
“爹,您的意思是,挑起儒釋道三家的矛盾,繼而引申到諸子學說,最後讓大明的臣民也進行一場思想改變,徹底打破陳舊的王朝體制,從而完成這場變法?”
“不錯!”嚴嵩點了點頭,“藉著儒釋道三家大戰,在大明引入百家學說,徹底破掉陳舊王朝體制,讓大明完成一次脫胎換骨。”
“我知道你提出變法的目的,就是為了搬倒孔家,但皇上認真了,那你就不能馬虎。”
“你要記住,嚴世蕃,”嚴嵩沉聲道:“任何內部爭鬥,最終結果,必須是大明獲利!”
“大明沒有獲利,就等同於損失,大明利益受損,你想想皇上會如何?”
被老爹盯著,嚴世蕃瞳孔一縮,想到嘉靖那鬼神莫測的手段,不由打了個寒顫。
“可是爹,就算清風丫頭願意幫忙,嗯,皇上必然會暗中默許的,”嚴世蕃頓了頓,又道:“我們該如何讓佛道兩家為我所用?”
“如今清風為國師,道門勢大,佛門低調,必山的必山,他們會出山?道門我們也要考慮吧?這其中的難度不小啊……”
嚴世蕃皺眉沉思著,“除非,佛門也有人當國師,呵,這怎麼可能呢……”說著,自己都笑了,只覺得自己的這個想法太可笑了。
清風能當國師,充滿了巧合與偶然。再想要如法炮製,皇上會願意陪他們演戲?
“如何不能呢?”然而就在這時,就聽嚴嵩語氣幽幽,道:“道門是我們送入宮裡的,只有佛門之人也安排入宮,佛道方可為劍!”
“爹,您認真的?”聽到這話,嚴世蕃驚了,不可思議道:“可是皇上他……”
說著,就見老爹盯著自己看,嚴世蕃頓時閉嘴了,沉默半晌後,道:“爹,為了兒子,您受苦了。”
他知道,這事必須是要老爹去求皇上了,以老爹跟皇上之間的君臣默契,他去求了,皇上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
同時也相當於是變相的向皇上立軍令狀了。
因為他知道,請皇上下場出手的代價,可不低,成則罷,敗了代價會很沉重!
就比如之前,海瑞大鬧東南,清流沒辦法了,請皇上出手,代價是徐階家族的利益網直接被戳了好幾個窟窿,破財不算還要割地。
這一刻,嚴世蕃突然發現,這場變法,自己雖然提了出來,可真正辦的時候,三年時間,終究還是有些準備不足。
用他以往的想法,最多就是引入百家、還有靠著那些商人、受制於戶籍的百姓。
可這些人終究是太過薄弱了,根本鬥不過這滿朝的官員。
這次的反撲,他想過會很大,但沒想到會如此之劇烈,那些滿朝禽獸,竟然死都不怕也要攀咬嚴家一口,孔家有什麼好,竟然命都不要了?
“呵,”看著兒子的樣子,嚴嵩哼笑一聲,笑的頗為慈祥寵溺,道:“放心,爹幫你。這場變法,仙朝史書上,定有你一筆!”
“嗯!”
嚴世蕃重重點頭,一切盡在不言中。
“對了,爹,您具體打算怎麼做?”嚴世蕃收斂情緒後,問道:
“兒子有什麼能幫得上忙的?”
聞言,嚴嵩略一沉吟,抬眼看向嚴世蕃,道:“此前,我嚴家坐鎮臺州,是誤以為裕王一脈,要從福建入湖廣之事,你可還記得?”
聞言,嚴世蕃略一思索,點了點頭,道:
“記得,在整頓吏治之前,湖廣地區原本是我們嚴家一系的官員控制,整頓吏治後背裕王提拔的官員掌控,所以我們當初才會誤判。”
(注:見第133章。)
“以至於我們最後果斷紮根台州……爹,這湖廣地區,可是有什麼特殊之處?”
“就在兩年前,浙江送上來一批,當初因為‘庚戌大獄’而連坐的最後一批官員名單,其中一個人的過往,引起了我的注意。”
當年為了整頓吏治,朝廷掀起‘庚戌大獄’,浙直很多官員被連瓜帶根的一刀切了,其中自然也有不少冤枉,兩年前是最後一批需要審批的官員,該殺還是該放,都是要上報的。
時值嘉靖閉關,內閣瘋狂的攬政績,梳理內政,嚴嵩身為內閣首輔,為了避免很多冤假錯案自然要審批很多公文。
“什麼人?”聽到老爹嚴嵩這麼說,嚴世蕃也來了興趣,按理說當初整頓吏治,浙直和兩廣的所有要員都被處理了。
剩下都是一些可有可無的小官,處理起來也就是看心情的事了。
沒想到竟然還有人能引起老爹的注意。
“到不是什麼大才……”嚴嵩微微搖頭,說著似是在找什麼,然後起身來到一旁的書架處,探了探頭,然後拿下一沓泛黃的厚厚本子,笑了笑,吹了吹灰,道:“找到了。”
“看看。”說著,嚴嵩將黃紙本子遞給嚴世蕃。
接過黃紙本子的封面,眉頭一挑,念道:“西遊釋厄傳?”唸完,抬頭驚訝的看著老爹,道:“話本故事?”
“繼續往下看……”嚴嵩笑著抬了抬手,示意嚴世蕃稍安勿躁。
見此,嚴世蕃只好繼續閱讀下去。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唸完定場詩,嚴世蕃搖搖頭。
身為一個修仙者,他對這種神怪異志話本,可沒什麼興趣。
要是知道修仙,沒有踏上修仙之路前,他還會對這些仙神、志怪傳說話本感興趣,以滿足他對仙神的想象與嚮往。
至於現在,再看那些三流文人撰寫的神話,志怪話本,只覺得無趣。
嚴世蕃看的很快,不一會便把這一沓本子看完了,輕呼出一口氣,皺眉道:“亂七八糟,爹,這話本有些粗糙了吧?莫非是初稿?”
“是初稿,”嚴嵩微微頷首,道:“此人名叫吳承恩,這‘西遊釋厄傳’初稿完成於嘉靖二十一年,嘉靖二十八年此人入南京國子監。”
“一直到嘉靖二十九年才考上貢生,卻沒有選上官,最後回鄉隱居直到嘉靖三十七年,可惜好景不長,後來朝廷掀起‘庚戌大獄’此人再次入獄,一直到兩年前,名單才送上。”
“你知道,我一直在關注佛經故事,道門經典,翻看卷宗時,無意中看到此人所撰寫的故事,再想到你此前提的啟思革新,我便有意要利用儒釋道三家……便差人送來全文。”
“兩年前,也就是嘉靖四十七年,此人已經赴湖北,任荊王朱翊鉅府紀善一職。”
簡單介紹了一番吳承恩的過往後,嚴嵩點了點故事,道:“這書雖然是初稿,可其中很多故事情節,都含蓄的隱喻了佛道之間的一些競爭,當然,或許是初稿的緣故……”
“裡面還有一些對朝廷的映射,最後還有一些不怎麼明顯的三教合一的想法。”
“若是,將此書作為推手,無限放大,挑起佛道之爭,至於寫這書的吳承恩,自然是就是儒家代表了,呵呵……”說著,嚴嵩慈祥的笑著,道:“我們可以定製好一些框架,再由此人撰寫,以此挑起三教大爭……”
“南朝,關於儒釋道,曾有“沙門不敬王者之爭”、“因果報應之爭”、“夷夏之爭”、“神不滅之爭”,四次大爭。”
“這些,都是可以加以借鑑的嘛……”
“等大亂之後,東南寧波府,不是還有一把劍嗎?”
“一刀切了,大亂之後便是大興。”
“如此,乘機引入百家學說,完成你的變法……”
“……”
注1:大約16世紀,歐洲人已經對自己所居住的大陸,有了相對明確的地理認知,並將其稱為“歐洲”,考慮這種地理認知的形成和命名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長期的歷史過程。服務於劇情,本書採用‘那片大陸’稱呼,後續隨著時間推移,大明這邊瞭解到歐洲後換名。
注2:據歷史記載,1550年,意大利藝術家和藝術史家瓦薩里在其著作《藝苑名人傳》中首次正式使用“文藝復興”一詞,來描述那一時期的藝術和文化成就。
服務於劇情,本書不會提到‘文藝復興’這一概念,以‘那場變法’來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