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花落誰家?
別說中國了,就是全世界的出版史上,也沒有聽說過哪個作者和出版社這麼籤協議的。
張潮的這個想法雖然有點上頭,但是編輯們好歹還是算得清楚帳的,知道即使《少年如你》的銷量超過100萬冊,出版社的賺頭也絕對大。
只是這種協議大家都沒有操作過,所以細節上要和自家的領導做一下溝通。所以紛紛都離開了會議室,掏出手機開始打電話。
春風社的總編,聽完單英琪的轉述,感嘆道:“這小子不簡單哪,他這是想一步到位。”
其實張潮作為一個文壇新人,他面對出版社時的議價能力是很弱的,尤其是在不熟悉出版界“規矩”的情況下。
15的版稅,是業界的天花板。其他任何作家都要有至少兩三部50-100萬銷量級別的作品,才敢和出版社談,還不一定成功。
而張潮的方案則是拿自己的收益做賭注,讓出版社自己入局。
對出版社來說,這無疑是一顆包裹著糖衣的毒藥——不是擔心自己虧錢,而是一旦開了這個先例,意味著過往作家和出版社之間那種溫情脈脈的合作關係,將會變成赤裸裸的利益勾兌。
作家和編輯之間互相成就的佳話有很多。尤其是在出版還沒有那麼市場化的時代,全國就那麼些文學刊物和出版社。
作家——尤其是新人、年輕人——話語權是不及編輯的,需要編輯“提攜”才行。資深編輯說這個作品要怎麼改,作家就要老老實實地改。
有“痞子作家”之稱的王朔,他的處女作《空中小姐》,初稿是個3萬字的短中篇,投給了《當代》雜誌,審稿的老編輯的意見是情節太單薄,要更豐富一點。
於是王朔回去“吭哧吭哧”改了幾個月,增加到了10幾萬字。結果改稿期間老編輯退休了,接手的編輯認為改稿太囉嗦了,要求刪改得精煉一些。
王朔乾脆就把最初的3萬字初稿交給了新編輯,新編輯馬上就拍板錄用了,並且一炮而紅。
由此可見作家、作品和編輯之間的複雜關係。說嚴重點,認為編輯很多時候是在pua作家也沒問題。
就像《新芽》雜誌,即使在依靠“新理念作文大賽”銷量大翻身以後,也遲遲沒有提高稿費標準,仍然維持千字50元的標準。
張潮顯然對建立這種傳統的合作關係沒有興趣。他要讓自己在第一部作品的出版中,就和出版社平起平坐,甚至略壓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