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看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魯迅】
這段話,被張潮放在了小說《蝸居》的開頭,然後由一個叫袁亞琴的高研班同學唸了出來。
今天是高研班放假前的最後一天,不上課,但是要進行學員的作品圍讀會。既然參加的是“作家班”,自然要拿出像樣的新作品來。
不過大部分人呈上的都是詩歌、散文,小說也以短篇小說為主。畢竟上課才一個多月時間,大家又都是在課餘的間隙裡寫的,一般不會太長。
但是張潮卻捧出了一個2萬多字的小說開頭,在座的都是老江湖,看了裡面的人物關係和故事線索,就知道這小說短不了,至少也是個大幾萬字的長中篇,大概率是長篇。
張洪傑笑道:“我看小張你是長了兩個腦袋四隻手。天天看你在鼓搗劇本,結果悶不吭聲地又寫上長篇了。”
張潮笑道:“還好不是三隻手。”
同學們都笑了起來。
袁亞琴問道:“你才多大啊,怎麼會想到寫這種題材?”
張潮道:“前一陣不是和大家一起逛衚衕了嗎?破破爛爛的四合院裡面,卻住著好幾戶人家。四合院裡連個廁所都沒有,還要到外面上公廁。可往衚衕外面一走,又都是高樓大廈。這種強烈的反差,讓我有了靈感。”
張潮所寫的《蝸居》,背景不再是滬上,而換成了燕京,所以弄堂也變成了衚衕。實際上,世紀初衚衕裡的老燕京和新租戶們,面臨的居住矛盾,比弄堂裡的居民尖銳得多。
滬上的弄堂好歹都是晚清到民國時期落成的,距今也就100年左右;運用的建築材料和技術,也都是近代的。而燕京的衚衕和四合院,許多都有2、3百年的歷史,最早甚至能追溯到蒙元時期。
不管這裡面曾經住著什麼達官貴人,修建的時候用了什麼金磚玉瓦,也禁不起這幾百年的時間沖刷。地基沉降、通風采光差、沒有下水道……已經與現代化的生活格格不入了。
大先生的那段話,雖然寫的不是燕京的衚衕,卻也能生動表現出住在這樣的環境中,那種逼仄、侷促的壓迫感。
所以把背景放在燕京,小說人物對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蝸居”的渴望,也會更加強烈。
一位同學感嘆道:“小夥子對題材的敏感度真是太高了。就說這燕京的房價,我看到東城那邊要賣到1萬多,那不是一套小房子就要快100萬?嚇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