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老刀 作品

第220章 卻是一大挑戰

 許寧略顯驚訝地問道:“您的意思是我們應該……” 

 顯然,既然杜亦熵提出親自前往鎬京,說明並不是打算埋沒這份研究成果。 

 唯一的解釋是…… 

 “先由603所進行驗證。若證明有效,它將成為我國航空業內的寶貴資料。”杜亦熵摘下眼鏡擦拭一番後繼續說道:“但這類內部文件,能看到的人並不多。” 

 “這沒關係,杜教導。”許寧笑著回應,語氣中充滿了自信,“正如我之前所說,我們航空人的真正價值並不在於發表論文。” 

 重生一世並攜帶著系統能力,許寧的目標遠不止於獲取些許學術界的認可。 

 他想要儘早參與到更高級別的項目中去,爭取更多資源,助力華夏航空工業快速發展。 

 對他而言,論文只是一種工具而非最終目標。之前的殲-7改進研發不過是課堂作業,且僅達到了二代半技術水平,需要通過發表來吸引注意。 

 而這次提出的工程模型,則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有望成為新舟60項目中的關鍵“先進經驗”。 

 要知道,像這樣具有廣泛適用性的工程技術,在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國際巨頭那裡都是嚴格保密的。對於基礎相對薄弱的華夏航空業而言,更是需要重視此類核心技術。 

 見到許寧如此堅定的態度,姚美玲的眼神裡增添了幾分敬佩之情。 

 方爭低著頭,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沉思。而杜亦熵只是輕輕拍了拍許寧的肩,點了點頭。 

 杜亦熵深知自己的組員言辭誠懇,這不是許寧第一次這樣表態了。 

 早在1993年,金陵大學提倡博士生畢業必須發表sCi論文的要求,其他院校紛紛效仿。到了1996年,學術界已瀰漫起一種重視論文數量的風氣。 

 儘管這有助於提升研究生的整體素質,但對於像飛行器研發這類難以頻繁產出論文的工程學科來說,卻是一大挑戰。 

 因此,許寧能夠有如此見解,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