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34章 關鍵抉擇【求追讀】

 “老杜,這個工程模型如果得到驗證,那恐怕……”

 周永航看著眼前的電腦屏幕猶豫了一下,但最後還是繼續說道:

 “恐怕能算得上是咱們華夏航空工業在飛機設計方法這個領域最傑出的成果了。”

 這話從603所所長的口中說出來,自然稱得上是極高的評價。

 “所以我才來找你們。”

 杜義山也不搞什麼彎彎繞,把手裡的茶杯放到面前的桌子上,直接開門見山:

 “你們敢不敢在運7-200a項目上驗證這個工程模型?”

 坐在對面的兩個人對視了一眼。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從推導方式和模擬計算過程上講,他們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但二人和杜義山思考問題的出發點並不一樣。

 尤其是易元和。

 這是幾人的位置不同所決定的。

 從941(載人航天)工程開始,華夏的工程項目逐漸確定了一個主基調:

 總工程師拍板,總工程師負責。

 與運7-200a有關的任何事務都由總工程師易元和進行最終決策。

 而相應的,如果這個由常浩南創造的、由杜義山推薦的工程模型應用到飛機設計上之後出了問題,需要承擔直接責任的不是他們,而是易元和。

 也就是權責統一。

 如果把杜義山放到那個位置上,必定也是一樣的思路。

 易元和點燃了一根菸,把過濾嘴放進嘴裡猛吸了一口。

 如果這個模型只涉及到非線性顫振分析,那其實沒什麼好糾結的。

 先吹個風洞驗證一下模型精度,如果過關的話再進行試飛。

 風險總歸會小一些。

 但這個顫振主動抑制……

 距離西方第一次提出概念,也不過才十幾年時間。

 在飛機設計領域甚至還沒有真正應用過。

 由於涉及到氣動控制面的動作問題,又很難靠吹風洞來驗證。

 因為縮比的風洞模型乾脆就是沒有氣動舵面的,就算做出來了,也沒辦法按照常浩南寫出來的控制率去操縱。

 至於全尺寸模型……

 運7飛機29米翼展,換了新機翼之後更是將近35米。

 實在找不出這個尺寸的風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