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37章 殲7E總設計師的震驚【求追讀】

 嘩啦——

 論文被他翻到了第二頁。

 在一個簡短到有些離譜的引言之後,作者絲毫沒有廢話,直接開始介紹設計思路和方法。

 ……

 十分鐘過去了……

 二十分鐘……

 一個小時……

 當盧育英看完論文的最後一頁,再次抬起頭的時候,牆上掛鐘的時針和分針已經重合在了一起。

 他竟然不知不覺地看了差不多六個小時論文!

 右手邊的筆記本上已經被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內容,有些是暫時沒太看懂的地方,有些是需要計算或者風洞驗證的部分,還有些則是單純的感嘆。

 比如:

 “既保證了高能主流的捕獲,又把近壁面的低能流排出進氣道,妙!”之類。

 這篇論文的篇幅有足足十頁紙,但語句精煉、言簡意賅,並沒有半點水字數的痕跡。

 全是乾貨。

 而且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非常清晰。

 饒是他一個59歲的老同志,也不得不感嘆一聲嚴謹!

 看來作者雖然名不見經傳,但似乎應該有一定的工程經驗才對。

 盧育英這樣想道。

 論文在正式發表見刊的時候,在結尾處會附上作者的照片和簡介,不過這是編輯部的活,審稿人在審稿的時候是看不見的。

 所以盧育英並不知道這個常浩南到底是誰。

 只能大概猜測,或許是京航從國外哪個大學新挖回來的青年才俊。

 這個年頭,國人往外跑的多,出去之後選擇回來的幾乎沒有。

 故若真是如此,倒也算一樁稀罕事。

 況且看完全文之後,盧育英已經意識到,論文內容應該是做過類似脫密的處理,隱去了一部分數據和過程。

 因此明天上班之後,他準備給京航那邊打個電話,看能不能跟作者本人交流一下。

 只有從對方那裡獲取到完整的信息之後,才能開始下一步的風洞試驗。

 因為論文審稿人只負責考察研究過程和思路,並不需要對數據本身的真實性負責。

 但作為一個飛機設計師,他得確保自己拿到的數據是完整且真實的。

 當然從這篇論文中論述過程的嚴謹程度上看,盧育英對於結果還是比較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