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該省的省,該花的花,轟6再改改還是能用的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主要就是討論常浩南並不專精的海軍戰術戰法了。
總體而言,作為高技術軍種,在海軍裝備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的前提下,光靠發揮主觀能動性帶來的作用……
只能說有,但不多。
儘管會上也有人提出了在海軍艦艇和海軍航空兵飛機之間實現數據溝通,揚長避短,同時發揮艦載雷達搜索範圍廣和戰鬥機部隊反應速度快、攔截半徑大的優點之類相當超前的思路,但這種配合歸根結底又需要依託高性能數據鏈,而對於連通信衛星都沒有幾顆,只能靠短波無線電臺實現語音溝通的華夏軍隊來說,作用似乎也就沒有那麼明顯了……
實際上,眼下的華夏航空兵,一旦飛到距離較遠的地方,甚至沒辦法保證和基地之間的通信。
這個問題在東部方向並不是非常明顯,畢竟大多數時候最遠也就飛400公里左右,但是在南部方向的問題就會比較大。
“有沒有可能參考冷戰時期美蘇雙方的做法,開發一種通信中繼機,在距離我方海岸線200-300公里的地方飛行,專門負責處理飛機與飛機、飛機與基地甚至是剛剛提到的,飛機與水面艦艇之間的數據通信?”
很快有人提出了新的想法。
對於核致勝理論上頭的冷戰雙方而言,一紙《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條約》是決然不可能讓他們真正放心的,各種花式太空反衛星武器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開發,並且只能在固定軌道上運行的天基設備本身生存能力在隨時有可能掀桌子的背景下也並不可靠。
因此為了保證在核戰開始、通訊衛星全部失效或被摧毀後,己方核潛艇還能夠收到指令,雙方都裝備瞭如e6或者圖142mr這類專門用於轉發從高頻到低頻在內的各種通訊信號。
當然,現在已經是90年代,華夏面對的情況跟當年也完全不同,但裝備的思路似乎是可以借鑑的。
於是話題又重新回到了常浩南熟悉的領域。
眾人的目光也投向航空工業這邊的幾個人。
“單說通訊中繼本身,難度倒是不大。”
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說過話的常浩南坐直身子,對剛剛提問的那名軍官說道:
“但現在能作為中繼平臺的型號只有運8和轟6,留空時間和航程都不夠,如果減掉從起飛到任務區花掉的時間,恐怕有效巡航時間只有兩三個小時,這對於通訊中繼這種需要持續進行的任務來說實在是太短了。”
“而且這兩個平臺的生存性也很一般,在我方航空兵力量本就不足的情況下很容易受到敵方空軍的威脅,從而被迫離開任務區域。”
“另外,大型飛機的升限都比較低,基本不超過一萬米,在這個高度範圍內,長波通訊還好,但我們常用的甚高頻和超高頻信號傳輸距離會極大地受到環境影響,穩定性很差,也不利於這個戰術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