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首飛前的最後準備
這個時候的常浩南,真的不在京航。
由於川省本身就不是遭受水災非常嚴重的地區,132廠的地理位置又比較優越,本身不太容易積水,再加上上級單位在最關鍵時刻送過去的一車息壤膨脹水袋,多種因素疊加之下,整個廠區受到這一波全國範圍內洪災的影響程度遠遠弱於之前的預期。
十號工程的01架原型機甚至沒有被轉移到高處,只是經過計算之後,在總裝車間內被稍稍支撐起來了一些高度,便完全躲過了內澇積水的威脅。
因此,在雨勢消退的大約半個月後,蓉飛就得以徹底消除水患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按照原計劃準備試飛工作。
而常浩南作為在前期地面測試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作用的人員,自然也收到了參與首飛儀式的邀請。
儘管對此早就有所準備,但真接到這個電話的時候,那感覺還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說華夏空軍可以被簡單粗暴地分為兩個時代,引進蘇27之前和引進蘇27之後,那麼華夏的航空工業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分成兩個時代,而分水嶺就是十號工程!
作為第三代戰鬥機的優秀性能倒還在其次,更大的意義在於,它是在全新的國軍標體系下,華夏第一個獨立自主走完從預研、立項一直到定型服役全過程的型號。
即便這架飛機上面還有一些零部件需要從國外進口,也絲毫不影響其在華夏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地位。
在此之前,儘管也有殲教1、初教6和水轟5等脫離仿製蘇聯飛機技術路線的自主型號,但它們要麼技術水平實在比較低,要麼最終因為種種原因並沒能進入批量生產,總之都有著各種各樣的遺憾。
而殲10,則是華夏第一次從始至終地打通了完整的航空工業鏈條。
不要覺得飛機總體設計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做過工程設計的人會知道,哪怕是全程親眼看著別人完成一個項目,也跟自己親自上手去做完全不同。
只有完成這個從0到1的跨越之後,才能有本錢這麼想。
要知道,哪怕放在二十多年後,能用進口零部件“攢”出一架飛機的國家總共都沒有幾個。
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有點像寫論文,看別人發的論文時總會感覺“這什麼垃圾也能發nature?”,但真到了自己寫的時候發現寫出來的東西連垃圾都不如。
而十號工程,就是華夏在航空工業這個領域完成的第一篇一作論文。
並且這篇論文直接就中了頂刊。
因此,殲10的首飛,自然是不能缺席。
……
常浩南坐飛機到達蓉城的時候,是首飛日的前三天。
畢竟他可以算是參與了十號工程的內部人員,獲得的待遇自然也完全不同。
說到底,其他只是來觀摩的嘉賓,無論地位多高,對於十號工程這個項目來說,都只能算“外人”,提前太長時間到蓉飛,或者過於深入他們的日常工作,都會顯得比較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