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抉擇,渦扇的10技術路線
“ge9這個核心機哪裡都好,但總壓比實在太高,而且低展弦比的壓氣機葉片對於我們來說,無論設計還是製造都是個全新的課題,既然有了渦噴14的成功經驗,那就完全沒必要在這種地方另起爐灶……”
常浩南一邊介紹一邊在紙上飛速寫下了幾串數字:
“目前世界上幾種主流的第三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f100和al31f的壓比都在24-25範圍內,而f110的壓比一枝獨秀,應該有將近31。我看你們這個設計,甚至還給壓氣機用了效率更高的彎掠葉片設計,恐怕壓比要奔著32-33去,這樣對於我們渦扇10的兩個裝機對象來說,適裝性就會非常差……”
航發畢竟不可能一直呆在地面測試臺架上,而是要裝到飛機上面,真正升空飛行的。
所以哪怕未來航空動力系統真的獨立出來、發動機項目不再作為飛機項目的配套而存在了,設計航發也不可能不考慮裝機對象的實際情況。
壓比高,確實是好事,但絕對不是無腦越高越好。
過高壓比的發動機,尤其是渦扇發動機在超過聲速之後,壓氣機耗功會飛快增加,導致等熵壓縮線右移,壓氣機效率降低,循環功減少。
紙面上的總壓比雖然還是很高,但實際可用的有效壓比反而低了。
反應在實際性能上就是這個發動機中低速狀態一條龍,速度高了就變成一條蟲。
f110和f404/414都有這個毛病。
差距大到什麼程度呢。
這兩臺技術水平明明更先進的發動機,在超音速狀態下不僅推力曲線不如al31f和rd93,甚至連油耗表現都不如後兩者。
這是個被基本物理原理限制住的問題。
除非搞出可變循環發動機,否則無法從根源上實現各種工況下性能的兼顧。
f22上面的f119發動機為了超音速性能就選擇了和f110完全相反的設計,結果就是不開加力即可超音速巡航,但軍推狀態下的油耗奇高無比,導致整個飛機在內油量巨大的情況下反而變成了個小短腿。
並不是普惠的設計師能力不行。
取捨而已。
atf項目誕生於冷戰高峰期,當時的作戰想定就是在歐洲上空進行短促的高強度戰鬥,然後要麼被擊落要麼返航,並不需要多大航程。
只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等到2005年f22服役的時候,發現自己竟然要到廣袤的太平洋地區去發揮餘熱,結果就顯得性能跟需求脫節了。
當然,儘管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還是有辦法改善的——
給飛機重新設計個匹配更好、升壓能力調節範圍更廣一些的可調進氣道就行了。
後來的新型號f15就採用了這種思路。
至於f16和f18麼……
笑死,中型機要什麼超音速性能,老實一邊待著去。
而眼下的情況是,殲11的總體設計是蘇27的,那個機身+進氣道的基礎設計就已經有很逆天的升壓能力,真想要調低還不太容易。
殲10則乾脆已經確定採用不可調的dsi進氣道,同樣也不可能因小失大,把進氣道狀態固定在一個低效率低升壓比的狀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