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433章 新DLC:軸承高速滾動動力學

 常浩南的名字,在軍工口,尤其航空工業系統裡面已經基本上相當響亮,不過用戶跟他們上游的研發人員之間其實還是比較割裂的,除去極少數承擔試飛或者戰法研訓任務的特殊人員之外,其實很少有人關心自己手裡的裝備到底是經過一個什麼樣的流程設計出來的。

 除非它像過去的卡拉什尼科夫一樣特別好用,或者像未來的21式作戰爹一樣特別難用。

 總之大多數情況下,無論好壞,直接承受這個口碑的肯定是抓總負責研發的國防科工委,還有身為甲方的總裝備部(或者總後勤部)。

 不過丁高恆現在顯然沒工夫關注這些:

 “分析過了……那麼多數據,你用了半個多月就全都分析過了?”

 每當他以為自己已經可以用平常心面對常浩南的時候,後者就總是能給他整出點新花樣。

 雖然靠統計學手段來對研究方向的重要性進行排序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但是受限於數據量和計算水平,這個領域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發展都並不明顯,也不怪丁高恆覺得意外。

 “嗯……當然不是全靠我一個人,還有其他人負責錄入數據,以及製圖做表什麼的……不過結論確實很明顯,高壓壓氣機轉子前後的兩組軸承是航發最主要的故障因素,能佔到全部故障原因的三分之一以上,這不僅是我國面臨的問題,甚至也是發達國家面臨的問題,所以我希望能在新一代渦扇發動機上解決它。”

 實際上,常浩南對於這些數據的分析確實有那麼點人工大數據算法的意思,並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重生者身份,因此實在沒辦法解釋的過於詳細,只好把話題迅速轉移到具體的技術問題上來。

 “原來如此……不過小常你等一下,可能不需要發通告那麼麻煩……”

 丁高恆說完把電話聽筒放在桌面上,拿起另外一個只能接通內線的電話,讓秘書給自己送一份檔案過來,然後繼續對常浩南說道:

 “我記得今年年初的時候,兵器工業總公司那邊報上來過一個相關材料,是一個有關建設軸承工業協會的申請……”

 90年代末,隨著華夏的各種產品逐漸能夠走出國門,各製造行業對於標準化組織化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但總管華夏工業領域發展的幾個部委規模卻日漸縮小,於是形成了不少這類自發組團的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