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634章 機彈/彈彈組網協同無源定位

 但是,當聽到最後一條,也就是讓導彈和飛機配合進行協同搜索的時候,他的神情瞬間變得嚴肅,大腦也開始飛速運轉起來。

 毫無疑問,郭立強的這個思路,絕對領先於這個時代很多年。

 採用多架飛機進行協同,通過數據鏈網絡由隨機捷變多平臺相互引導信號對敵方雷達系統進行交錯定位,這是2010年代的思路,而且進行過相關研究的國家不會超過3個。

 在90年代末這會,數據鏈網絡屬於妥妥的外星科技,短時間內不用想。

 別說華夏,哪怕美國都沒有能滿足這種要求的多向高容量數據鏈。

 但完全可以降低要求,不用隨機捷變多平臺,而是由固定型號、乃至固定編碼的導彈和導彈,或者導彈和載機之間進行配合。

 這樣就只需要一種非通用的單向數據傳輸系統,難度直接降低了好幾個維度。

 類比一下的話,前者相當於真正意義上的a射b導,像是用f35引導標準6,或者蘇35引導48n6去打超地平線目標。

 重點在於a和b都無需事先指定,只要從戰區撈出來兩個符合要求的玩意就能打出行雲流水的配合,屬於到了2020年代都只在理想條件下進行過少數測試的狠活。

 但後者則類似當年紅海軍用中繼直升機引導遠程反艦導彈攻擊航母,雖然說起來也像是a射b導那麼回事,但這裡的a和b都是預先確定的,換了其中一個就不靈了。

 所以哪怕在70年代都屬於成熟技術。

 雖然戰術靈活性完全是一坨,但有總比沒有要強。

 要知道,之前他設計的殲轟電7,本身就擁有比較完善的無源探測能力。

 如果再掛上兩枚有組網能力的導彈,打出去之後就相當於在這片空域裡多了兩個功能稍弱的同型號飛機,可以大大增強對目標的捕獲精度。

 更關鍵的是,導彈的速度極快、幾乎無法被攔截,而且還會隨著時間流逝不斷拉近跟目標之間的距離。

 當然,代價也不是沒有。

 這樣一發導彈幾乎是按照飛機的標準來設計,成本必定相當驚人。

 而且導彈的飛行窗口比較短,最多也不會超過5分鐘,捕獲到目標之後很可能來不及轉向發動攻擊而需要補刀。

 換句話說一次攻擊至少要發射3-4枚。

 但殲轟電7實在是不可能掛更多彈藥了。

 真想發揮這套作戰模式的潛力,要麼換個掛點位置更多、載彈量更大的飛行平臺,比如殲11。

 要麼就直接把整套系統放到地上,當個防空武器用……

 常浩南的長時間沉默對於郭立強而言,煎熬得如同等待審判。

 但他也不敢隨便打斷對方的思考。

 終於,在漫長的十幾分鍾之後,常浩南終於抬起頭來,重新看向一臉忐忑的郭立強:

 “你這個思路……應該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