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903章 準備試生產

 對於常浩南來說,給jcas當主編,終究不是,至少眼下還不是主要業務。

 因此,在把登載在第一期上面的論文列表,以及封面和封底都確定下來之後,常浩南就把後續的具體工作交給了編輯部的兩名副主編完成。

 至於他本人,則在休整了一個階段之後,重新投入到了手頭的項目中。

 在之前的這段時間裡,鎬京光機所負責的超短激光加工設備工程樣機,也已經到了生產階段的尾聲。

 只剩下幾個需要進口的光楔和鏡片還在貨運途中。

 大概能比預期進度提前大約一個月時間完工——

 按照常浩南原本的計劃,負責控制工件動作的多自由度的移動定位模塊也需要從國外進口。

 這個東西是需要高度定製的,比絕大部分光學組件都麻煩的多。

 但在原型機動工之後,項目組才發現,火炬-c.b.法拉利公司那邊,竟然就可以直接提供類似的設備。

 超短激光加工器和那邊一個新型號的數控銑床原理相似,都是在x、y、b(繞y旋轉)、c(繞z旋轉)四個軸上由工件運動,而z方向是由銑刀(激光器)運動。

 由於激光器本身不像銑刀那樣在給進運動的同時還需要做主運動(旋轉),因此這基本上是最容易實現的一種加工方式。

 總之,只要經過簡單改進,至少先在原型機上面對付著用一下不成問題。

 至於量產型,倒是還有不少機會可以慢慢調試。

 當然,設備本身的硬件研發和生產有侯院士負責,並不需要常浩南事事過問。

 但侯院士畢竟只是激光加工專家,並不是航空發動機專家。

 所以,原型機試生產流程的具體工藝參數,還是需要常浩南負責確定。

 實際上,最終的目的應該是確定一類工藝方法。

 畢竟日後需要用到超短激光加工的工件浩如煙海,不可能每一個都來找常浩南具體負責。

 最終目標應該是做到和機械加工類似,由駐廠工程師,或者工件本身的設計研發團隊就能搞定。

 只不過,這個過程得循序漸進。

 眼下112廠和132廠都嗷嗷叫地要求更多渦扇10產能,所以肯定是先把這火燒眉毛的事情給解決掉再說。

 ……

 隨著時間一天天流逝,工程樣機的完成度也愈發提高。

 最終,第一次試生產的日期,被確定在了2001年上半年的最後一天。

 6月30日。

 試生產的地點,自然是在火炬實驗室的新址上。

 畢竟是工程樣機。

 雖然完成度相比只有個架子,理線也是亂七八糟的原理樣機已經高了不少,但還是有不少勉強湊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