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004章 網絡編碼技術

 “從我們現有的發射能力上來講,要想往地球同步軌道上打一顆像是鎖眼那樣的大型偵察衛星確實有難度,但如果只是通信中繼衛星的話,大概只需要3-4顆,就可以滿足低軌衛星之間,以及低軌衛星與地面之間的通信聯絡要求了。”

 “如果能建成這樣一套中繼星座,那我們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不再追求全能的單一衛星,而是把不同功能拆分到大量低成本的小衛星上面,更符合我們當前的運載能力水平……”

 “……”

 聽過對方的解釋之後,常浩南在內心不由得發出一陣讚歎——

 這個“以量換質”的思路,哪怕擱在十幾年之後,都算是相當先進的概念。

 雖然日後這一指導思想下最出名的東西可能是星鏈,但其實早在2014年空x畫餅之前,華夏方面就已經在遙感衛星領域引入了相同的思路。

 拿出來產品則是“吉林一號”光學遙感衛星星座,最終計劃部署超過300顆衛星,實現對全球任意一點重訪週期小於30分鐘的目標。

 幾乎接近於實時偵察。

 而張維永的思路,甚至更加狂野。

 不僅要追求信息獲取層面的效率,還要追求信息傳遞層面的效率。

 例如一顆衛星在地球另一邊獲取到了一條有效的圖像信息。

 然後無需儲存起來等待短則90分鐘,長則幾小時之後的通訊窗口,而是馬上通過2-3次中繼通信,將信息傳回到地面的控制中心。

 將衛星偵察的時效性徹底壓低到理論極限(也就是重訪週期)附近。

 “通信中繼星……”

 常浩南低頭思索了片刻:

 “我記得921工程裡面,為了解決我國測控站和測量船覆蓋率不夠的問題,好像就有一個數據中繼衛星的研發計劃?”

 聽到這個問題,張維永帶著些許震驚的神色看向常浩南:

 “想不到常總您連這個都知道?”

 “呃……”

 常浩南有些尷尬地摸了摸下巴。

 他自然不可能說自己這是二十年後知道的,只好隨便搪塞過去:

 “你知道,我跟科工委那邊的關係不錯,之前給一個項目申請神舟二號載荷空間的時候,看過欒主任那邊的一些資料……”

 這句話裡面沒有一個標點符號是假的,因此張維永倒也沒再深究下去:

 “沒錯,確實是有。”

 他回答道:

 “而且就是今年年初才立項的,內部計劃叫做天鏈一號。”

 “我剛剛就是在想,能不能依託921項目的這幾顆衛星,把我的想法給具體驗證一下。”

 對於幾乎相當於白手起家,在過去幾十年當中一直省吃儉用的華夏航天人來說,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項目效費比幾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本能。

 但另一方面,效費比高,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意味著效果本身其實一般——

 因為減少分母的效果比提高分子明顯得多。